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德日為何對貨幣國際化如此謹慎?

http://www.CRNTT.com   2015-01-23 09:51:43  


  中評社北京1月23日訊/歷史顯示,相對於貿易格局的較大變動,全球金融市場格局變化要滯後些。全球競爭中的趕超者對其貨幣國際化,應有完整的認識與足夠的耐心,在積極爭取參與協調並維護已有國際貨幣體系穩定性的同時,抓住並不斷積累可以利用的時機,才是慎重而精明的策略安排。

  特定的全球貿易格局,是決定國際貨幣體系安排的根本性經濟力量,但不是唯一的。今天,金融市場越來越成為影響國際貨幣體系秩序的主要支配力量之一。

  歷史顯示,相對於貿易格局的較大變動,全球金融市場格局變化要滯後些。伴隨美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超過英國居於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國際貿易格局發生較大變化後,紐約並沒有同時成為全球金融市場領頭羊,時至今日,也不能低估倫敦金融城的影響力。這不僅因為服務於貿易與非貿易需要的金融機制更複雜;還因為全球金融中心連同其依賴的市場基礎設施,具有在全球範圍內的公共機制特色,是長期逐步聚集積澱的結果,無法在短期內一蹴而就。這套機制一旦被大量使用,就會促成更大量的“羊群效應”式“蜂擁”加入,形成網絡外部效應,成為一種自我強化的使用習慣而具有路徑依賴特性,其被替代並不容易。

  這顯示,貿易格局變化在先,金融中心格局變化在後。只有當後者完成變動替代之後,才會促成國際貨幣體系的重大調整。

  正因為全球金融中心機制與國際貨幣體系的公共特性,致使在趕超者躍居世界貿易與經濟體系首位時,也有搭現有公共機制便車的企圖,而不願付出代價承擔起提供全球公共產品的責任。看看二戰後美國在要不要維護布雷頓森林體系上是多麼糾結與不情願,就會發現那種認為發行國際貨幣是一種“過高特權”的觀念,既沒有經濟學的有力支持,也沒有現實政治實踐的強力驗證。

  1944年至1971年間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以美國為全球貨幣體系守護者和公共產品提供者為保障的。但是,期間歷任美國總統及內閣無不為此大傷腦筋。尼克松的兩任財政部長就先後直白道出了白宮的真實想法。先是那位有名而自負的康那利財長,1971年5月月8日在慕尼黑公開宣布美國在國際貨幣政策上的新單邊主義精神,繼而失去了與歐洲、日本協調的耐心:“外國人打算壓榨我們。我們的任務就是先壓榨他們。”更不用說他那句名言:“貨幣是我們的,問題是你們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