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中國當以“內緊”治“外鬆”

http://www.CRNTT.com   2010-11-08 08:37:41  


  中評社北京11月8日訊/美聯儲的量化寬鬆或走向常態化,其結果將激化消費國之間以及消費國與生產國、資源國之間的政策博弈。中國證券報發表社評文章指出,對於中國而言,日本的前車之鑒不可忘卻,內地政策應以“內緊”應對“外鬆”,方可避免泡沫形成;而香港則身在危處,聯匯制度面臨考驗。

  文章稱,對於二次量化寬鬆,美聯儲可以找到多種理由:經濟復甦存隱憂,生產性投資增速回落;通脹持續低水平;失業率面臨長期維持高水平風險;即使在最樂觀情境下通過泰勒規則測算的聯邦基金目標利率仍在負值區域等等。當然,也不能忽視票選政治以及伯南克的個人認知因素。

  全球資本市場此前對於二次量化寬鬆的規模似乎更為敏感,但在美聯儲揭開謎底之後,關注的焦點勢必將轉向量化寬鬆的持續性和常態化問題。按照正常邏輯,壓低收益率曲線的長端利率,通脹預期上升,進而刺激居民消費,帶動企業增加投資,從而拉動就業人數上升和居民消費能力提升,形成良性循環。但目前的問題是美國居民去杠杆化行為仍將長期延續,企業對經濟前景的預期沒有實質性改善,良性循環的紐帶被割斷。因此,量化寬鬆對於就業和通脹的拉動恐怕會令美聯儲失望。

  在二次量化寬鬆付諸實施之後,美聯儲將在觀望政策效果的同時,期待美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出現。“去工業化”模式隨著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和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而宣告失敗,“再工業化”似乎是目前解決美國經濟結構性問題的最優選擇。暫且不論新興產業能否像知識經濟那樣對生產力的提高產生革命性影響,單就其產業化過程,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因此,從大周期上看,最終結果很可能是美國利用其美元霸權,將量化寬鬆政策常態化。

  如果站在全球的視野,常態化的量化寬鬆將使消費國之間,以及消費國與生產國、資源國之間政策博弈不斷激化。發達經濟體貨幣戰爭將向縱深演繹;而新興經濟體為了抵禦貨幣洪流,必將以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加強資本流入管制來應對。博弈的結果將是“囚徒困境”,世界貨幣史告訴我們,最後的結局抑或妥協,抑或決裂,構建新秩序。

  文章分析,在政策博弈深化的背景下,中國又應當如何部署應對?目前的情境與上個世紀80年代“廣場協議”之後有相似之處。當初的“廣場協議”並非日本一家被迫與美國簽訂城下之盟,在之後的兩年中,不僅僅是日元,馬克、法郎、英鎊、瑞郎、意大利里拉等主要貨幣均對美元大幅度升值,但最後陷入衰退且難以自拔的只有日本。究其原因,在於日本通過連續降息來應對升值,最終導致資產價格嚴重泡沫化,而泡沫破滅之後,接踵而至的就是持續通縮。所以,在全球流動性持續“注水”,人民幣長期升值的大環境下,中國的政策應以“內緊”來應對“外鬆”。

  一方面,食品價格的上漲將繼續為通脹施壓,而實體經濟虛擬化及資產價格泡沫化風險更值得警惕;另一方面,近期巴西、泰國、韓國、菲律賓等國均已開始或準備對資本流入進行管制,中國資本項目未完全開放的優勢相對削弱,對海外熱錢的吸引力大增。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有必要進入升息周期。其實,對於利差擴大會導致熱錢加速流入不必過於擔心,畢竟現在熱錢追求的主要收益不是套息與套匯,而是資產價格升值。中國證券報認為,升息有利於抑制資產價格泡沫,進而達到降低熱錢流入速度的效果。同時,在部分新興經濟體和小型經濟體開始管制資本流入的背景下,中國資本項目開放進程也應有所控制。

  文章最後說,面對美國量化寬鬆的常態化,令人有些擔心的是實行聯繫匯率制度且資本項目完全開放的經濟體,比如香港。一方面,香港的經濟周期與內地趨同,而且在人民幣升值背景下,內地向香港輸出需求;另一方面,聯匯制度下美國又向香港輸出貨幣政策,輸出流動性。二者叠加的結果很可能形成資產泡沫和經濟過熱的局面,對聯匯制度形成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