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對融合發展的再認識

http://www.CRNTT.com   2019-03-11 00:04:44  


 
  3.從民族復興角度看,大陸提出的融合發展通過系統性公共政策,將大大提升常駐大陸台胞在當地的社會融入程度,這將為中國大陸從一個遷移人口輸出大國向遷移人口輸入大國轉變提供治理經驗。

  筆者自2009年開始以田野調查的方法做大陸台商的社會適應研究,彼時提出大陸台商群體規模有不斷增長之勢,“從社會變遷角度來看,這也是近代歷史以來中國第一次以主動的姿態吸引、接納外來的遷移人口……由此將帶來的各種外來人口適應與融合問題、流動人口管理問題,是所有遷移人口及作為移入地的中國社會都要面臨的問題”⑪。大陸的融合發展,特別是“惠台31條”從很大程度上回應了這些問題帶來的挑戰。有學者認為,這有助於改變以往台胞生活圈游離於當地主流社會、“自成一體、抱團取暖”、難以真正融入在地的問題,將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注入新的強大動力,長遠看將推動島內那些被選舉利益綁架或“台獨”執念綁架的政治勢力轉變立場,⑫目前“積極現實主義”正在成為新時代對台工作的主流思想。⑬兩岸學界普遍認為,大陸惠台政策相較以往對台政策開放力度更大、政策執行力更強、利益惠及面更廣、利益分配更公平。同時,貫徹融合發展將對涉台領域政策創新與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要系統化研究推動涉台公共政策,建立涉台公共政策體系。由此,對台工作更多地從政策宣示階段發展到執行操作層面;從局部惠台、間接惠台走向直接全方位惠台,這將在推動兩岸民間融合中發揮引領性作用。此外,惠台措施的出台將兩岸民間參訪、座談、聯誼的交往模式向日常性、體驗性、融入性的生活共同體模式推進,讓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融入大陸的社會生活圈。大陸對台融合發展思維政策的提出及貫徹落實,已經取得較好政策效果。據島內民調結果顯示,願意讓子女到大陸念書的人由2016年的三成二增為2017年的三成八,一成二民眾願意搬到大陸定居,也比2016年增加五個百分點,兩者都創八年來新高點。⑭過半數的網友表示會想要去大陸就學、就業、創業或生活。⑮

  特別是,大陸提出的融合發展以兩岸青年為主要受惠群體,著眼於培養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生力量,構築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社會基礎。截止2018年初,大陸為台灣青年提供各類實習、就業崗位逾12000個,截止2018年9月底,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或示範點達76個,在大陸實習就業創業台灣青年超過1萬名。向台灣同胞開放134項國家職業資格考試。因此,兩岸若重啟對抗老路,未來台灣受害力度最大的將是台灣的年輕人。

  二、以理解兩岸社會治理模式差異為出發點,探索兩岸深度融合發展之路

  兩岸在社會治理領域的隔空較量,已經成為近年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的一個突出現象。衹有大陸越來越展示出在社會治理領域的強大生命力與優越性,對台灣民眾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才會越來越強大。大陸提出融合發展,則是從社會治理角度提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思維,意味深長,意義深遠。而兩岸之所以能走上融合發展之路,一個根本的原因在於:兩岸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經成為兩岸同胞共同的奮鬥目標。

  兩岸融合發展對推進兩岸和平發展的深度、廣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一直以來,兩岸關係發展遵循“先易後難,先經後政”順序推進。兩岸在社會領域的交流互動應貫穿於兩岸經濟與政治領域交流過程的始終,2008年兩岸關係進入“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歷史時期後,兩岸社會領域的交流互動日漸綿密,不少現實問題的出現不可避免,這使得兩岸社會交流合作一度成為兩岸關係的熱點。兩岸社會關係與兩岸經濟與政治關係之間的互相作用力越來越明顯,三者之間形成互相影響之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