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混沌階段 中美如何前行

http://www.CRNTT.com   2022-01-31 00:04:23  


 
  中美兩種不同的戰略思維,使得兩國戰略博弈的領域和邊界以及矛盾衝突的領域和邊界、接觸交流的領域和邊界、合作共贏的領域和邊界,一時成為變數或模糊地帶。其他國家一時無所適從,相關地區關係牽連隨動,國際政治、經濟、科技、外交、安全、社會等領域層面不同程度出現動蕩、不確定性,國際關係體系難以找到穩定的調整方向。即便在空前嚴峻新冠肺炎疫情認知和防治上,各國也不能不受到大國博弈、國際體系動蕩的反常影響,科學問題受到政治干擾,一些國家和地區、群體誤入歧途,全球抗疫爭議不斷、漏洞百出。這不能不說是人類文明的一種退步。

  二是舊有格局體系出現支離破碎傾向,各國亦左右為難。二戰後國際關係體系建立在美蘇兩極基礎之上。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戰結構解體,美國“一超獨尊”地位確立,由此形成新的國際格局。進入新時代,隨著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的強有力發展,這個結構必然也必須且正在調整之中。舊有的格局受到強大衝擊,美國的戰略影響力相對下降,俄羅斯的戰略影響力相對恢復,中國的大國地位則快速上升,中美關係成為新舊格局架構轉換的決定性因素。

  自冷戰後期開始,中美關係經歷破冰、升溫、建交、“蜜月”、波折、接觸時期,在各種複雜因素的交織影響下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基本框架,並牽動地區和國際體系的穩定。這個框架包括涵蓋全球、亞洲以及中美雙方的政治體系、經濟體系、科技體系、社會體系以及聯盟體系、軍事安全體系,其中中美之間既有合作也有競爭,既有接觸也有防範,既有遏制也有突破,形成了動態平衡。但進入新時代,美國不恰當地把這個框架體系看成被中國“利用”的機會,下決心重整重塑。意識形態牽引、聯盟戰略圍堵、軍事安全對抗、“脫鈎”政策打壓、社會影響“改造”,現實世界和虛擬空間手段並舉,大力度集中給中國製造連續性、並發性的麻煩、難局、困局、惡局,手段無所不用其極,試圖塑造消納中國和新興國家“崛起”的能量,推動國際體系實現有利自己的“再平衡”。拜登政府新推出的澳庫斯(AUKUS)、“民主峰會”機制、“印太經濟框架”等,便是這種重整重塑的一部分。

  但是,絕大多數國家,包括美國的西方盟友夥伴,未必對美國有足夠的戰略信任、真誠的擁護追隨。同時,他們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認知更加現實,對中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一帶一路”等相關主張普遍有所期待,對美國的橫生枝節、倒行逆施亦有相當怨氣。拜登政府的價值觀聯盟戰略,逼著別國“選邊站”。別國在中美關係充滿不確定性的混沌狀態下,難以明確、迅速、堅定地“選邊站”。2021年11月17日,臨卸任的德國看守政府總理默克爾接受路透社專訪時,語重心長地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這些話實質上也是美國最寄予希望的西方諸多盟友的心裡話:普遍性的“脫鈎”並非正確選擇,這將令德國和歐盟遭受損失。德國和歐盟應該延續對華合作,並相互學習。默克爾的講話小心翼翼,著墨點是經濟,但內涵絕不限於經濟。經濟合作沒有政治外交合作為條件,不可持續,所以默克爾話中有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