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香港反對派鼓動遊行 眼高手低

http://www.CRNTT.com   2009-07-02 10:44:37  


香港的反對派越來越缺乏號召力
  中評社香港7月2日訊/《文匯報》今天登出卓偉的文章“反對派催谷遊行人數何以大失預算?”。文章表示:“今年七一遊行有兩個特點:一是遊行增加了不少團隊,訴求更加多元。二是遊行人數遠較主辦單位預期的少,與反對派預期的20萬更是天壤之別。”文章内容如下:

  經濟不景,社會各階層都受到不同壓力,藉遊行反映訴求,但同時,不少市民亦認同當局在紓困救市上的努力。所以儘管反對派千方百計煽動鼓吹,遊行人數卻不能達到他們希望的數字。況且,市民反映訴求有不少渠道,何苦成為反對派打擊政府,對抗中央的籌碼? 

  每年七一的遊行隊伍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有明確的訴求目標,希望藉遊行爭取權益的一群。二是純粹向當局表達不滿,宣洩怨氣的一群。三是反對派的忠實支持者。當中,反對派的忠實支持者最穩定,大約在萬多二萬人之間,而遊行人數的變化主要在於第一及第二類人數的增減。前幾年經濟好景,社會不滿減少,遊行人數便大幅向下,根據港大民意研究計劃,遊行人數由04年的19萬多,一直急劇下跌,至去年只剩下萬多人。這個人數的變化正正與本港經濟總值、失業人數成反比,說明經濟與遊行人數的關係。 

  本港目前正受金融海嘯打擊,經濟倒退,失業率上升,市民自然有不滿,這種不滿可以是就業、可以是經濟民生、可以是貧富懸殊。所以我們可以見到,在遊行中有雷曼苦主要求當局盡早解決迷債爭議;有學生走出來表達對前景的憂慮,害怕畢業等於失業;亦有同志團體爭取同性戀婚姻合法,林林總總的訴求都見於遊行隊伍。相反反對派念玆在玆的雙普選訴求並不顯眼。原因很簡單,反對派每年都是行禮如儀般爭普選,爭普選,但過去幾年,響應者總是寥寥,都是反對派忠實支持者。這次人數較往年稍稍增加,主要亦是第一、二類遊行人數增加所致,說明遊行訴求五花八門,不能簡單地歸納在單一訴求之下。 

              市民認同政府的救市努力 

  反對派在遊行前夕,信心滿滿,發表民意調查,指有百分之二十市民即是140萬人參與遊行,這當然是天方夜譚,所以反對派馬上修正指有20萬人。然而,最終結果卻大大出乎反對派及一些傳媒的意料。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大的落差,因為反對派錯估了民情。無疑現時經濟不景,市民對政府不滿上升,但這現象並非本港獨有,英國白高敦在海嘯初期因救市得當,被西方媒體吹捧為資本主義救星,但隨經濟未有起色,加上醜聞纏身,現已成過街老鼠。台灣領導人馬英九以高票當選,但台灣經濟至今仍疲弱難興,馬的民望亦同樣未有起色。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民望亦只剩百分之十點幾。以此比較,目前特區政府的民望並不算低,這歸功於政府一系列的救經濟保企業措施,以及中央的挺港政策取得成效。失業率止住升勢,樓市股市亦有起色,市民亦受惠各種紓困措施,這些市民都有親身體會,認同當局的努力,亦感激中央的支持,所以不願意採取遊行等方式,表達不滿。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