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復建居屋 有利穩定香港社會

http://www.CRNTT.com   2009-11-04 11:12:10  


穩定的居屋供應對穩定香港樓市極爲重要
  中評社香港11月4日訊/立法會議員李華明今天在《文匯報》發表文章“再談復建居屋”。作者表示:“需要時恢復拍賣土地和復建居屋,以防患未然;調節土地和物業的供應量,針對不同市場,提供不同需要,以穩定物業供應量和樓價,才是穩定社會、以民為本的上上之策。”文章內容如下:

  房委會剛於上周推出第5期剩餘居屋單位,油塘油翠苑,售價由約100萬元至230萬元不等,實用面積計,呎價約為每平方呎3,380元,以建築面積計,呎價約為2,370元。這個售價是在一般月入23,000元以下家庭的負擔能力之內。 

  試想,若政府不再興建居屋,年輕家庭要成家立室,月入23,000元或以下,要怎樣才能在目前私人市場找到200萬元以下單位呢?牛池灣新樓盤實用面積400多呎的單位售400多萬,呎價10,000元,相信專業人士也感吃力。 

  房委會估計目前月入23,000元以下的準買家人數多達八萬二千人,每年還會有新家庭加入,若只靠私人市場供應,相信他們只能選擇新界區。難道所有收入一般的家庭都要搬往新界去?樓齡長,按揭成數低之外,還要負擔沉重的維修保養開支,變相增加住屋開支;住得遠,交通開支大之外,又失去與父母互相照顧的機會。 

  面對私人市場200萬元以下樓價單位供應不足及地區偏差的問題,筆者預計今期居屋將會很受歡迎。筆者建議應加快推售剩餘居屋單位,並每年復建少量如二、三千個居屋單位,以回應市民需求。雖然復建居屋要等三、四年後才可開售,解決不了目前困境,但亦可帶來穩定樓市的信息。 

  房委會上周進行集思會,有26名委員出席,其中11名委員包括筆者在內,支持復建居屋,9名反對,其餘仍未決定。筆者了解到,社會上對復售居屋持保留意見的,主要是認為現時樓價與97年樓市高峰仍有一段距離,擔心壓抑樓價會引發另一次負資產潮等。 

  筆者認為以97年樓市高峰為量度樓市的基礎是“大錯特錯”,因97樓價已與市民負擔能力脫軌,是個大泡沫,根本不是正常合理的水平。若我們今天仍沒有汲取當年教訓,任由豪宅價飆升,拉升一般住屋樓價,擴大樓市泡沫,樓價上升幅度與市民入息增加不成正比,最終也會出現樓房斷供情況。政府只顧托市,製造更大的樓市泡沫,當樓市泡沫爆破時,整個社會傷得更重。 

  當年出現負資產很大程度與遇上金融風暴、經濟環境急速變差有關,若在經濟逐漸復甦的情況下,以溫和的方法,包括需要時恢復拍賣土地和復建居屋,以防患未然;調節土地和物業的供應量,針對不同市場,提供不同需要,以穩定物業供應量和樓價,才是穩定社會、以民為本的上上之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