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香港“憤青” 沒有理性難成器

http://www.CRNTT.com   2010-01-14 10:41:07  


“憤青”如果沒有理性與眼界,必然難以成器。
  中評社香港1月14日訊/香港工商專聯會會長楊志強今天在《文匯報》發表文章“香港‘憤青’應跟上全球化潮流”

  所謂香港“80後”年輕人,泛指在上世紀80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在近期香港的多項抗爭事件中,一小批“80後”表現最為突出,被稱為“憤青”。不過香港生於1980年後的年輕人何其多,大多數年輕人看不過“80後”被標籤為激進分子,紛紛在網上組織群組,與“憤青”劃清界限。事實上,“憤青”在多項抗爭事件中,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人,當然不能代表香港“80後”。但在“憤青”激烈的思維和行動後面,卻可以發現他們與全球化潮流的隔膜與脫節。 

  信息爆炸和全球化是全球“80後”成長的大背景。網絡不僅改變了“80後”的觀念、思維和表達方式,同時也給他們搭建了認識世界、走向世界的平台。香港少數思維行動偏激的“憤青”,雖然沒有成立類似政黨或政團的組織,但他們非散兵游勇,他們以短訊、Facebook、獨立媒體網,以及電子郵件等互相連結,是一股鬆散但一呼即聚的社會力量。可惜這股社會力量反對高鐵的表現,卻恰恰與全球化大潮背道而馳。 

  高鐵也是全球化的產物,當今發展高速鐵路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改善國際國內運輸、加強區域交通聯繫、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科技進步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國高速鐵路建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期,到2012年,中國將有1.3萬公里客運專線及城際鐵路投入運營,基本建成以“四縱四橫”為骨架的全國快速客運網,並建成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及其他城市密集地區的城際鐵路系統。這些客運專線和城際鐵路的開通運營,將形成以北京為中心到全國絕大部分省會城市的一小時至八小時交通圈。高鐵香港段的意義,在於接通全國高鐵網絡,帶動香港與內地融合,鞏固香港國際都會的地位,避免邊緣化。高鐵有助提升本港未來競爭力,最受益的正是香港“80後”年輕人。香港“憤青”應跟上全球化潮流,調整非理性反對高鐵的心態。 

       “80後”年輕人正是高鐵受益者 

  當代中國正在發生著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巨變,美國《紐約時報》報道說,金融海嘯後,美國大學生畢業變失業,即使是哈佛和耶魯等名學府的畢業生,都視上海和北京為找工作發展事業的“希望之地”。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生活費低,美國年輕人不懂普通話也決意一闖,“美國夢”變成了“中國夢”。香港的市場太小,年輕人發展空間有限。只有把香港的市場擴大,香港“80後”才有更多用武之地。香港經濟只有與內地融合,才有美好的發展前景。高鐵就有助香港“80後”實現更美好的“中國夢”,因為高鐵將廣闊的中國內地,變成了香港龐大的經濟腹地,香港“80後”將得到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大發展空間。 

  世界各地的“80後”,正在慢慢取代前輩成為將要主宰世界的一代。香港與其他國家“80後”比較,共同的特點都是網絡時代的青年,是在網絡這種多元價值取向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最大的不同是香港少數“憤青”,在激烈的思維和行動後面,與全球化潮流的隔膜與脫節,而世界各地的“80後”,大部分緊隨全球化浪潮,更重視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紐約時報》有一篇題為“美國的Q一代”文章說,美國的“80後”是“Q一代”——平靜(QUIET)的美國人,他們在國內外平靜追求理想,他們太安靜,太網絡,但他們很重要。他們的平靜,是成熟的表現。美國越來越多的80後已經步入職場,展現出巨大的創新能力。《紐約時報》推出“夢想家和實幹家”專題,報道了23位美國80後大學生的創業故事,他們的創意和發明,涵蓋了高新科技、文化教育、醫療保健、環保創新、商業運營和非營利組織等領域。 

  30年前,中國內地的計劃生育政策造就出第一代獨生子女,獨特的身份讓他們被稱為中國“80後”。中國“80後”面對“421結構家庭”,即一對“80後”夫妻,上面有四位老人,下面有一個孩子,因此中國“80後”的生存壓力很大:工作、房子、父母以及未來的孩子,無不激勵著他們奮力拚搏。中國“80後”在開拓創新、堅強自信等方面的品質絲毫不輸給父輩,他們更具有國際化的視野。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發現,“80後”職場青年擁有較強的工作成就感。 

      “憤青”不能代表“80後”主流 

  英國的“80後”俗稱“戴卓爾的孩子”,他們工作賣力,重於理財,現在英國“80後”大多相信金錢至上。日本“80後”身上依然延續了他們父輩的“島國性格”——危機意識。印度“80後”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做事勤奮務實,不拖拉,而且很幽默,印度“80後”堅信印度具有成為一個全球大國的潛力。 

  比較起來,各國的“80後”遠離政事,似乎有全球化的趨勢,正如美國的“Q一代”,QUIET實際上是政治上理性、務實、成熟的表現。香港少數“憤青”,激情充盈而理性不足,悲憤有餘而思考不足,理論浮誇而經驗不足,率性過頭而平穩不足。香港“憤青”,比起美國“Q一代”缺了成熟平靜,比起內地“80後”奮力拚搏缺了進取精神,也缺了英國的“80後”的務實、日本“80後”的危機意識、印度“80後”的勤奮樂觀。香港“憤青”在盲目的激情和悲憤中與全球化脫節,但他們對此卻沒有覺察。 

  香港“憤青”的性格特點,耳濡目染於香港社會泛政治化,民粹主義風行之中,受香港政治光譜中極端激進派系影響較深。但“憤青”不能代表香港“80後”主流,香港大多數“80後”,在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中,與各國的“80後”一樣,以開放的心態,務實的精神和沉穩的努力,適應新的環境,迎接新的挑戰。特區政府也應該在教育、產業、就業等方面,為香港“80後”提供更多發展空間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