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台灣高等教育  面臨警訊

http://www.CRNTT.com   2010-01-26 11:06:15  


留不住人才,競爭力就缺少根基。
  中評社台北1月26日訊/“最近針對大學教育問題,各界均有不同看法。平心而論,不論從世界大學的排名,或是大學的現況來看,台灣的高等教育的確面臨警訊。”《聯合報》今天登出王伯元的文章“人才難留 台灣願景成空話”,提出上述看法。文章內容如下:

  在全球化趨勢下,各國知名學府跨海招生已是常態,甚至連優秀的教師也屢被境外大學挖角。良禽擇木而棲是難以避免的現實,但無法留住人才,長久下去將是“國家”的損失。

  另一方面,以我們大學的現況也很難吸引境外優秀人才前來就讀及任教。然而外籍教師及學生的比例,是國際評鑑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影響排名的因素。諸如長春藤名校在這方面都有優異的表現,而台灣的大學卻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另一方面近年來台灣留學生的數量減少。以美國來說,近幾年台灣研究生的數量銳減,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大陸的留學生。年輕人不願去留學,將不利於國際視野的拓展及新知技術的接軌,也降低了台灣對留學國家的影響力。

  教改之後大學林立,對應少子化的社會,粥多僧少,有些學校甚至因為招生不足而經營困難。雪上加霜的是今年七月份大陸已經宣佈台灣學生可以直接報讀大陸的大學。事實上中國的崛起已使當地的大學及研究所成為國際人才注目的焦點,就連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的姪孫Devon Nixon都捨美國名校,到中國著名的中歐商學院就讀MBA,可見趨勢之所在。一旦學生選擇西進,台灣高等教育供需失調的問題將會更加嚴重。

  事實上,台灣要是能放寬心胸,承認大陸學歷並開放陸生來台,除了可以解決招生不足的問題,也可藉著多元化學生的交流,提升教育的品質,增加國際能見度。目前全世界僅有台灣不承認大陸的學歷,但這卻無損於他們在學術上的地位及名聲,只是凸顯了台灣意識形態的偏狹。其實如果把兩岸三地的高等教育看成一個共同市場,我們為什麼要單向放棄,而不積極參與以突破自身的困境呢?

  教育是“國家總體國力”的成就及表現,也是人力培育主要來源,當年台灣能位列四小龍龍首,主要就是得力於正確的教育方針,提升了人才的品質及數量。但歷經十五年的教改之後,學生的程度及素質不見提升,未來競爭力衰退的隱憂已浮現。當前教育和經濟可以說是人民心中的兩大糾結,但經濟上的革新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收立竿見影之效,教育的改善卻要悠長的時間才能開花結果,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政府還不能痛定思痛,專業務實地改善各種教育亂象,則隱憂終將成為大患,嚴重影響國力及競爭力。教育亂象不除,台灣的未來堪憂;精銳的人才不再,台灣的願景終將成為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