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香港發展關鍵期 應仔細把握

http://www.CRNTT.com   2009-07-09 10:29:51  


香港處於發展關鍵期,必須把握機遇。
  中評社香港7月9日訊/全國政協常委楊孫西今天在《文匯報》登出文章“應把握香港發展的關鍵時期”。作者認為,在香港回歸十二年之際,不但應隆重地慶祝,更須認真地總結回歸後“港人治港”的經驗教訓,促進社會更趨和諧團結,以期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須知,下一個十二年,將會是香港發展最為關鍵的時期。 文章内容如下:

  日前,在國際金融危機還在衝擊香港的社會民生、甲流疫情尚待緩解的情況下,香港特別行政區迎來了十二周年華誕,社會呈現出從未有過的團結、安定和諧的局面。過去的一年,偉大祖國從各個方面繼續給予特區大力支持,更多內地城市開放居民赴港“自由行”;人民幣在港貿易結算協議在香港特區成立十二周年前夕落實簽署,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為鞏固。因此,港人對經濟、政治前景的信心已普遍加強。 

            維護各界權益 確保均衡參與 

  毋庸諱言,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既是一個政治多元化的社會,又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經濟體,存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特有現象,亦存在各個不同利益階層的矛盾。“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這是中央對港工作要旨。不過,僅依靠中央的幫助和支持是不夠的。特區政府應從政策和管治上進一步保障社會各界利益,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這是不應迴避的責任。另外,實施“一國兩制”,這其中還有一個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的特殊關係問題。如何讓“兩制”下的往來活動都能符合不同社會制度的運行規律,保持自身的經濟活力,確有很多實際問題和技術細節需要探索。 

  事實證明,香港回歸祖國後,中央一直堅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方針。這既是歷史的承諾,也是中央的一項基本國策。不過,由於受到不斷變化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影響,以及香港自身存在複雜情況,回歸後的香港出現了影響繁榮穩定的各種新問題,特別是政治爭拗趨增。當然,“示威遊行”亦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市民有權以法律允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政府也要廣開渠道,認真地聽取市民的意見,才能不斷地完善政策,改進工作。對於港人而言,為了再創新的輝煌,為了保持持續強大的國際競爭力,理應真正擔當起“港人治港”的責任,為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提出有創意的建設性意見。 

             應先制定本港產業發展藍圖 

  業界人士認為,香港發展的最大問題,是產業政策缺乏長遠目標和部署,推出的各項政策多是重眼前利益,短期行為,治標不治本,因而削弱了本港的綜合增長競爭力。對此,特區政府應重視產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組織香港各界人士深入研究和進行周密策劃,再按此規劃制訂相應的產業政策和項目合作實施規劃。特別是特區政府規劃已久的十大基建項目,在現時顯得更為重要和更為迫切。十大基建項目的動工及完成,短期可以刺激經濟,增加就業;長遠可令香港經濟基礎更為穩固。所以,特區政府應加快審批程式,盡快落實各項基建工程的開展。 

  多年來香港特區政府積極安排大型基建,並借此刺激經濟及鞏固發展。不過,僅靠這些“基建工程”專案顯然是滿足不了發展多元經濟的需要,故經濟機遇委員會於今年四月推出了六大優勢產業,包括教育、醫療、檢測、環保、創新科技及文化創意等,以此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毋庸諱言,發展六大產業對香港的前景確事關重大,可進一步發揮香港的品牌及人才優勢,從而令香港的發展再上新台階,全面踏入知識型經濟行列,也只有這樣才可維持香港的高度經濟繁榮。不過,如此重大的任務,沒有制定詳盡的中長期的規劃,恐怕是難以順利完成的。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