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因教返貧 一個西部窮縣的教育樣本

http://www.CRNTT.com   2010-01-29 11:27:44  


圖二:一戶農家無力供養兩個孩子讀書,只能“抓鬮上學”。圖中躺在床上的是“落選”的姐姐。
 
  然而,新千年以降,以大學擴招為主要標誌的教育產業化所催生的高學費和低就業,像兩只無形的大手,夾擊著原已堅硬狹窄的農門。危機在2009年爆發,“84萬應屆畢業高中生退出高考”導致中國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考生總量首次出現下降,這場波及國內多數省市的“棄考風潮”被教育界稱為中國高考的“拐點”。

  由此凸顯的農村教育之痛讓“知識神話”褪色,並在某種意義上成為西部農村家庭重陷赤貧的夢魘。

一個西部窮縣的教育樣本

  從西北工業重鎮蘭州出發,平定高速和312國道如刀刻般陷入貧瘠的隴東高原,跨越黃河天險,打通溝壑山河和八百里秦川。這裡曾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如今繁華散盡,黃土覆蓋表裡萬物。

  會寧縣就坐落在國道東段的群山中,人口僅56萬,當年因紅軍三大主力在此會師而彪炳史册。

  農民王清源的家就坐落在這座特困縣西北的一處山溝裡,殘破得搖搖欲墜——墻壁像裂柿子般觸目,灶房屋檐老往鍋裡掉土,一孔土窑剝落得面目全非。如果不是一只黑驢在墻外嗷嗷大叫,這裡將毫無生氣。

  王清源坐在昏暗的裡屋抽旱煙,奄奄一息的炭火連熱一杯“罐罐茶”(當地民間一種特有飲品)都困難。雖然饑腸轆轆,但幹癟的面餅和籽瓜讓他無心下咽——常年歉收的土地和日益衰退的健康如緊箍咒般讓他難過。

  但在大部分外人看來,他應該又是光榮的——他是三個大學生的父親。“很意外?”王清源吧嗒著旱煙向來訪者比劃,“在這裡,不出大學生的才值得奇怪。”

  王清源所在的漢家岔鄉是會寧最窮最旱的地方之一,同時也是有名的“博士鄉”,家家戶戶都出過大學生,還有留洋教授。傳奇在這裡層出不窮——一個僅有十來戶的深山小村出過4個博士;一個尋常老農,把10個孫子中的9個送進了大學校門;距此不遠的柴家門鄉一戶人家,兄弟三人都成了博士後。

  驚人的大學生出產率讓會寧教育擁有與“貧窮”不相伯仲的顯赫名聲。恢復高考32年來,這裡共培養出6萬多名大學生(幾乎相當其整個城區人口數量),此外,三千多名碩士和五百多名博士更助力會寧成為與江蘇如東、湖北黃岡並駕齊驅的中國基礎教育的“三輛馬車”。

  “讀書經世”在會寧早有傳統。王清源的幼年時代是在長輩們“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的叮囑中度過的。“會寧自古不經商。”王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