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美戰略意圖溝通 日顯重要

http://www.CRNTT.com   2010-02-13 12:16:17  


中美戰略意圖溝通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
  中評社香港2月13日訊/“從對話中可以看出,中美雙方的認知相差頗大,但雙方人士基本上還是抱理性和建設性的態度,嘗試了解對方立場並縮小分歧。可以預料,春節後中美關係可能進入一個新的動盪期,但理性和建設性的態度將依然十分重要。”《文匯報》今天登出鳳凰衛視評論員邱震海博士的文章“中美戰略意圖溝通日顯重要”,提出上述看法。文章內容如下: 

  美國白宮周四宣佈,奧巴馬將於十八日在白宮接見達賴。白宮發言人吉布斯表示,奧巴馬期望與達賴進行有建設性的對話。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則表示,中方敦促美方立即取消安排奧巴馬總統會見達賴的錯誤決定。 

  就在奧巴馬會見達賴消息傳出之前,中美兩國剛就軍售問題展開較量;再往前,谷歌事件的風波也才剛剛平息。另外,奧巴馬日前表示,美國將繼續向中國和其他貿易夥伴施壓,敦促他們開放市場,但亦警告閉關鎖國是錯誤的。奧巴馬向民主黨參議員表示,“我不會贊同取消與中國建立的貿易關係。” 

  有評論認為,台灣和西藏問題是中國政府不可觸摸的兩條底線,而美國政府卻偏偏在短短幾天內接連觸摸這兩條底線,政治試探意味明顯。問題是:這到底是奧巴馬在上述議題上的孤立行動,還是意味其對華戰略出現了調整? 

  其間的背景是,隨中國的崛起,西方國家在如何應對中國這樣一個政權的問題上出現了迷茫。在人類歷史上,西方只有在上世紀應對納粹德國和前蘇聯的經驗,那都是採用或熱戰或冷戰的方式。但在面對中國時,西方第一次面臨與中國既合作又潛在對抗的複雜關係。顯然,西方在過去若干年裡基本經歷了與華交往的兩種方式,但都被證明並不行之有效,一是當年與蘇聯式的直接對抗,二是合作為上;前者導致西方與華合作利益的受損,而後者則又一不小心導致西方因與中國合作至上而“縱容了一個潛在的對手”。 

  顯然,對西方而言必須發展出一套與中國交往的“第三條道路”,亦即既以合作至上,但同時又能在合作中牽制、改變中國的策略。美國布什政府的後期,這一戰略便已漸露端倪,只不過一直沒有成型;奧巴馬上任第一年也只是忙於各種窮於應付的急迫問題,戰略上如何應對中國顯然被忽略了。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