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北京導彈後撤之戰略評估

http://www.CRNTT.com   2010-06-24 06:31:23  


 
  過去陳水扁朝著台獨終點站狂奔,如今馬英九始終堅持一個中國的理念,兩者迥然不同。馬英九蒞任兩年於茲矣,北京對台軍事部署卻一成不變。對台灣政壇和社會大衆又是什麼啓示呢?不啻“為淵驅魚”。況且,在國際上也給外力介入提供了一個藉口。

  過去台獨勢力甚囂塵上,北京保持強大的軍事壓力,確有必要。如今北京百業待舉,馬英九政府又堅持一個中國的理念,是調整對台軍力部署的時候了。孔子曰:“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此語至今仍有啓示意義。

對台部署導彈應收放自如

  北京在台灣對岸部署大量導彈,十多年來似乎收效不彰。否則,為何遏阻不了台獨勢力接二連三地提出各項挑釁性的議題,並決然將“入聯公投”付諸實施呢?說穿了,這些導彈會被投入使用,不但台灣民衆連大陸民衆也不相信,誠所謂“公信力不足”,最終徒然成為民進黨煽動台灣民衆仇視大陸的工具。

  上千枚導彈部署在台灣對岸,沒有起到震懾台獨的作用。之所以如此,用商場術語來說,是北京沒有積極、有效地利用這筆“資產”,使之在兩岸關系的天平秤上顯示出份量。這一部署格局導致下述態勢:平時,這些導彈僅有勢能,缺乏動能,更別提開發潛能了,利用效率太低;及至兩岸關系土崩魚爛之日,這些導彈被下令群發,地動山搖,局面一發不可收拾矣。這一格局維持至今,十數年如一日,堪稱愚不可及,智者勿為也。
  
  一旦北京在台灣對岸部署導彈採取以變應變的原則,整個局面就活了。設若兩岸關系緩和,導彈部署數量可以銳減;反之,海峽形勢驟趨緊張,導彈部署數量必然劇增。假如日後台獨勢力複熾,北京派遣後撤的導彈部隊返回原駐地,這樣不是體現出動態的壓力效應了嗎?導彈部署的格局應該成為一種動態,導彈數量之增減,無異北京手中收放自如的一張王牌。這樣,部署的導彈不僅具有勢能,而且導彈的部署又具有巨大的動能。“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北京後撤部分導彈也是政治決定

  蓋茨指出,對台軍售“基本上是一個政治決定”。反過來,北京後撤部分導彈部隊,也是一項政治決定。軍事互信是這項決定的基礎,而兩岸政治關系發生變化又是軍事互信的基礎,殆無疑義矣。兩岸政治關系改善之時,即北京大幅減輕對台灣的軍事壓力之日。即使在美、中兩國之間,軍事交流往往因為政治原因而告中斷,此即一例。當前兩岸關系互動,根據“先易後難”的原則,僅局限於經濟層面,尚未涉及政治,遑論軍事?

  北京可能認為,兩岸政治關系改善在望,才能考慮後撤導彈;而台北執著於大陸先撤導彈才可能進行政治會談。這樣雙方各執一詞,淪為雞先生蛋還是蛋先生雞的邏輯怪圈。實際上,上述評估僅歸納為庸俗政治家循例照做的常法,不屬於開創新局面的變法。而在國際政治上,不經意發現的幾個變量,往往是促成巨大變化的催化劑。過去,毛澤東、周恩來就是這樣做的行家里手,他們信手拈來幾個變量,權衡輕重,乘機造勢,終於改變了歷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