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延安一怪”冼星海

http://www.CRNTT.com   2010-09-11 10:45:10  


三十年代末,華君武(左)和音樂家冼星海、盛家倫在延安橋兒溝魯迅藝術文學院合影
  中評社北京8月18日訊/一曲氣壯山河的《黃河大合唱》使冼星海名垂樂史,但很少有人知道他還躋身於著名的“延安四怪”。其他“三怪”是長發披肩與衆不同的演員塞克(1906~1988,本名陳凝秋,河北霸縣人)、狂放不羈的獨往獨來的作家蕭軍(1907~1988,遼寧義縣人)、暴躁激烈易於犯上的翻譯家王實味(1906~1947,河南潢川人)。冼星海的“怪”是要求保證他吃雞吃糖,否則無法作曲。
 
“保證我吃雞,否則一行旋律也寫不出”

  1937年9月,冼星海在國共合作後首次聽到延安這一地名。1938年9月底,在周恩來的關懷下,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傳來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沙可夫院長的聘書,以及全系師生集體簽名的附信,聘請冼星海赴延安任教。正在他猶豫不決時,又來兩封電報催促。他問明可以提供自由創作環境及自由出入等條件後,於10月初攜新婚妻子錢韵玲(著名經濟學家錢亦石之女)赴延安,11月3日抵達。1939年5月15日他遞交入黨申請書,並於6月14日入了黨。

  1938年11月—1940年5月,冼星海在延安的一年半時間,成為其一生音樂創作的巔峰時期。他寫出了《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六部大合唱和兩部歌劇(其中一部未定稿)、一部交響樂、幾十首歌曲。不過,作為音樂家的冼星海拙於言辭,內心卻激情似火,外表卻近於木訥。他到延安後,入住窑洞倒還沒什麼,吃小米卻“沒有味道,粗糙,還雜著殼,我吃一碗就吃不下了。以後吃了很久才吃慣”。畢竟留法六年,洋學生出身,過如此簡單粗糙的生活,一時難以適應。同時,他的思維定勢與生活習慣,亦與周邊環境不時發生衝突,尤其對開會不甚習慣,認為白耽誤時間,影響寫作。全延安沒有一架鋼琴,只有“輕武器”——提琴、手風琴及一些中式樂器。有時,因無處發洩,竟將隔壁人家飛來的小雞打得滿屋亂飛,他負氣地對人說:“保證我吃雞,否則一行旋律也寫不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