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台灣地域文化高度關聯政治 應高度重視

http://www.CRNTT.com   2011-03-30 00:23:27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台獨”勢力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就可以發覺其實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台獨”勢力初萌而在現實政治中毫無立足之地時,首先寄身於文學文化領域,表現為一種意識形態,然後伺機向現實政治領域擴張,這就是早期的“台獨”分子(如廖文毅、彭明敏、王育德等)往往是文學作者、文化人的原因。原本在政權機構中資源極少、在經濟上實力也很有限的民進黨之所以能擊敗國民黨奪得政權,除了國民黨方面的一些原因(如“黑金”政治、內部分裂、李登輝的暗中支持等),意識形態的操弄無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試想如果沒有搬弄“台灣主體性”、“台灣人出頭天”、“愛台灣”、“台灣之子”等概念和命題,由此建立起“本土化”的價值取向,沒有宣揚“三四百年來台灣屢遭外來政權的統治”的“台獨史觀”以及與中華民族主義相抗衡的所謂“台灣民族主義”,沒有鼓動“日本統治帶給台灣現代化”等親日仇華論調和思潮,沒有歪曲二‧二八事件等的歷史真相以挑撥省籍、族群矛盾,由此獲得了相當多台灣民眾的同情、認可和支持,陳水扁的上台是不可能的。

  民進黨實現了由意識形態向現實政治領域的轉進後,並沒有放棄或減少對文化、意識形態的關注和重視。在其執政的8年中,“法理台獨”的推行屢屢受挫,於是種種“去中國化”的“文化台獨”的伎倆和鬧劇,幾乎成為陳水扁當局看得到的最主要“政績”,文化、意識形態領域也成為“台獨”推行最有實效、其危害最為深遠,以致讓有識者(如左翼統派作家陳映真)最感憂心的所在。

  2008年民進黨“大選”失利,近兩年來,“台獨”意識形態操弄的現象似乎有所收斂和減少。但這是真的走向“中道”,或是時勢所迫的權宜之計?以及在未來某個時刻會不會出於政治利益的驅使而捲土重來,再次祭起“文化台獨”等意識形態操弄的大旗?這顯然還有待於觀察。我們不可掉以輕心,而要放長眼光,未雨綢繆,充分認識“文化”在台灣民眾認同取向上的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給予“文化”問題以足夠的重視,展開對相關議題和情況的全方位的細緻研究,掌握擺事實講道理的能力,對於披著“學理”偽裝,打著“學術”旗號出現的一些“台獨”論述,秉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之旨,立足於從學理上加以分析和批駁,以求能擊中其要害,進一步獲取台灣民眾的信服和認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