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台灣地域文化高度關聯政治 應高度重視

http://www.CRNTT.com   2011-03-30 00:23:27  


 
  重視地域文化“小傳統”以與台灣民眾的互相親和

  在台灣弘揚中華文化,從理論上說是完全正確的,關鍵卻在於如何具體操作和實施。筆者以為,應克服以往只重視“中心”、“上層”、“菁英”文化而輕忽“邊緣”、“民間”、“草根”文化的偏向,把握“大傳統”與“小傳統”的辯證關係,給予台灣民眾朝夕相處、浸漬其中的地域文化以足夠的重視,如此才能獲得廣大台灣民眾的認同。提出這一點,主要是針對以往無論是大陸方面,或國民黨在台灣,往往忽視地方文化,甚至對之加以防範和貶抑的態度而言的。

  中華文化“大傳統”和地域文化“小傳統”並非對立,而是具有共性和個性的辯證關係。人們常用“多元一體”來概括中華文化的形態特徵,這是頗為貼切的。一方面,中華文化是由數十個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融匯而成的;另一方面,中國地域遼闊廣袤,各地氣候風土各殊,即使同為漢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也會有或多或少、有時甚至是非常顯著的差異。這樣,中華文化的“一體”,體現於它具有共同的、相對穩定的文化核心;而它的“多元”,卻能使中華文化顯得格外的豐富多彩,具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態。在這一問題上,共性和個性之間的辯證關係表現得最為明顯。共性是從個性中抽象和概括出來的,沒有個性,也就沒有共性;另一方面,眾多個性又因具有某種共性而緊緊聯繫在一起,成為具備共同核心內涵而又呈現多姿多彩表現形態的整體。

  如果考察歷史,可以發現能夠代表中華文化的核心或菁華的事物,幾乎都是從地方走向全國。儒家文化發源於齊魯大地上;現在有“國劇”之稱的京劇,原來也只是安徽的地方劇種,進京後演變為“正宗”;即如全國通行的“國語”普通話,其基礎也是某種方言--北京話為代表的北方話,而各地的方言,不斷為其補充生動活潑的因素,使之獲得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可以說,如果只有“正宗”而沒有“旁支”,只有“肢幹”而沒有“血肉”,只有概念而沒有細節,只有“大傳統”而沒有“小傳統”,中華文化必將枯萎,失去其蓬勃生機和永生不息的生命力。

  處於中國東南海疆的台灣,其文化正是這“多元一體”中的一“元”,而且是比較特殊的一“元”。這緣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歷史際遇。台灣居民中的大多數,是明清時代的閩粵漢族移民和後來又先後從大陸赴台的各省人士,而台灣的政經文教體制,也是按照大陸的模式建立起來的。這決定了台灣的文化就其核心的價值和觀念而言,是與大陸各區域文化“一體”的。但台灣有其特定的地理環境,有其從中華文化的地域形態--閩粵文化中帶來或在台灣本地產生的特殊風土民情;台灣又有其特殊的歷史際遇,這包括歷史上曾遭受異族殖民入侵,特別是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以及1949年以後由於冷戰和內戰原因而造成的分離隔絕狀態,兩岸各自走上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的道路,這使得台灣的文化具有個性鮮明的地域特色。這種地域特色,是對中華文化整體的一種豐富,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的文化財富,值得人們加以發掘和研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