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秋風:四大名著當重新定位

http://www.CRNTT.com   2011-09-02 15:19:39  


 
  當階級鬥爭理論被放棄之後,對於“四大名著”地位的質疑,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擁護者。它們認為“四大名著”品味不高,文學性較差,難以實現“陶冶情操”這一文學的基本功能,充其量只能作為消閑。第二個質疑,來自西方文學觀念的擁護者。他們認為,“四大名著”不符合西方真正的文學觀念,沒有承擔文學應有的責任。

  中國古代社會有一個基本概念,認為自己的社會理念和形態,是千秋萬代的必然。因而,文學的功能表現在陶冶情操和教化大衆兩個層面,這兩個層面的宗旨,都是社會的穩定。於是,對於士大夫階層來說,真正的文學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類淨化心靈的高雅文字;而對於社會中下層,需要的是忠孝節義、禮儀廉恥等教化功能,《三國》、《水滸》是這類作品的代表。基於這樣的概念,兩種“文學”的地位高下便很清晰。但是,胡適之後,前一種高雅文學被視為“死文學”,後一種通俗故事,則成為“新文學”的實例。因此,“新文學”是否能堪大任,是否名副其實,便遭到了懷疑。

  來自古典高雅文學的質疑,不再多說。西方文學有一個與中國傳統文學很不同的特征。西方社會沒有中國傳統社會萬世永昌的穩定概念,而是不斷發展、變革的動態概念,因而,西方文學中,批判現實、構建理想,成為文學必不可少的功能。文藝複興後,現代西方文學還肩負了反抗宗教束縛、表達自然人性的功能。以至於在某一個時期,西方哲學找不到的出路的時候,有些人認為,文學將承擔哲學的重大功能,這一傾向被有些理論家認為是文學的宗教化傾向,某種程度上,西方文學確實具有哲學化傾向,在對於現實的批判和未來的引導上,具有較強的功利主義價值。按照這一標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確實很難側身其中。反而,當西方社會進入相對穩定的狀態後,真正心靈化的文學需求出現,中國古典文學,卻在另一個高度,與西方文學走到了一起。

  電視媒體出現後,它的傳播方式和功能性目的,產生了一批影響甚大的電視作品。近的如大陸的《闖關東》、《大宅門》,遠的如台灣的瓊瑤劇,香港的時裝劇,韓國的《大長今》,日本的《阿信》,美國的《老友記》等,都是百姓大衆喜聞樂見的通俗文藝作品。做一個比較,“四大文學名著”就是被後人挑選出來的古代“電視連續劇”。更准確地說,“四大名著”當年的地位,與今天廣受歡迎的優秀電視連續劇差不多。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人也可以多一份驕傲,中國是較早產生大衆流行文化的國家,它的一部分成果就體現在今天被人譽為“四大名著”的古代長篇連載故事上。因此,學習“四大名著”,對於了解中國,對於了解中國人的趣味,還是有好處的。(作者:劉仰 2008-03-07 01:03:09)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