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日關係 “從距離美”到“趕超摩擦”

http://www.CRNTT.com   2011-09-30 10:21:08  


 
  但實際上,當時中日兩國國民之間並沒有什麼真正的了解。當時的不少日本人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戰前的階段,加上對中國的負疚感,以及像當時在日本教育界影響頗大的教員工會“日教組”等左派組織所描繪的一些被誇大了的美麗圖畫,很難不失真。而中國人在當時來自蘇聯的巨大軍事壓力面前,也很自然地認為日本人在將來的中蘇決戰中肯定會站在中國一邊。雙方真正開始了解,還是在中國啟動改革開放之後。

  結束了“文革”的中國才真正開始睜眼看世界,才認識到日本的人口雖然只是中國的1/10,土地面積只是中國的1/25,1980年的GDP居然是中國的50倍。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中國發足追趕。當時的中國需要資金、技術和市場,而當時的日本正好充當了滿足中國這些需要的國家。日本這樣做有兩個原因,其中確實有為了當年的戰爭而懺悔的原因,比如最早和新中國進行貿易的朝枝繁春和瀨島龍三都是參加過侵華戰爭的舊日本陸軍的精英參謀軍官。

  除此以外,日本也有發展自身的考慮。特別是進入上世紀80年代之後,巨額國際貿易出超使得日本在世界上成為了一個被聲討的異類,歐洲和美國都有人在埋怨日本人搶走了他們的工作機會,而1985年廣場協議之後的大規模日元升值使得日本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失去了價格競爭力,日本企業的生存環境變得很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產業界普遍採取的方法是轉移生產基地,利用海外的廉價勞動力降低產品價格以恢復價格競爭力,同時以從海外生產基地直接出口的形式來掩蓋日本的對外貿易巨額順差,一舉兩得。而此時對於日本企業來說最合適的地方就是中國,中國能提供容納這些生產基地的場所,能提供合格的生產人員,更重要的是中國正在試圖通過“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快步趕上去。

  當時,沒有日本人把中國看作未來的競爭對手,那時候的中國還只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學生,很謙恭地聽著日本老師的教誨。而當時的日本人也確實對中國人很友好,除了中國人在受別人制裁而得不到所需要的設備、技術時總可以從日本人那裡通融一點之外,就是在普通人的交往中也能體會出“中日友好”這四個字。中國曾經邀請3000名日本青少年到中國作客,到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們也得到了日本老師和房東們極為友善的接待。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日本各地都有日本人自發組織的日中友好協會為中國留學生排憂解難。坦率地說,在那些日中友好協會的會員中,不少人是參加過侵華戰爭的。

  如果冷靜地來分析當時的友好氣氛的話,不能不說除了懺悔之外,也是有一些居高臨下的情緒在裡面的,實際上那並非一種成熟的中日關係和中日民眾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