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日關係 “從距離美”到“趕超摩擦”

http://www.CRNTT.com   2011-09-30 10:21:08  


 
  趕超引發的摩擦

  在1995年“廣場協議10周年”的時候,日本組織了好幾個大型高規格的討論會來議論亞太地區的經濟形勢,當時哪怕是最有想象力的日本人也只是把中國看成一個能夠對未來穩定亞洲經濟形勢做出一定貢獻的角色,雖因泡沫經濟破滅,日本經濟開始了停滯,但日本當時無論是GDP的絕對額還是產業的門類以及規模,都還是亞洲名副其實的龍頭老大,在當時的日本人眼裡,其他的亞洲國家只有協助日本的份。

  但是中國的發展超出了包括大部分中國人自己在內的幾乎所有人的預想,從上世紀的最後10年開始,中國GDP成長最低的年份也達到了7.6%,其中有11年的成長率是兩位數,最高達到了14.2%,幾乎是以兩位數的均速在增長。而在這段時間,日本經濟一直停滯不前,從1995年之後,日本的GDP就像被冰凍了一樣沒有過變化,在2010年中國終於取代日本而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當然,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本身並沒有改變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的事實,就人均3800美元左右的GDP產值來說,中國的全球排名還只在105左右。中國落後的也不止這個排名,醫療、教育以及社會福利方面還有很多。但日本人明白:國力和人均無關,國力指的是整體的數據。人們在判斷一個國家的實力時首先是看它的綜合統計數據,人均數據在基數很小的時候是沒有意義的。

  就是說,雖然中國在人均數值上還排在世界第105位左右,但就中日兩國來說,地位已經完全逆轉了。

  實際上這就是中日關係中最近老有麻煩的根源之所在。

  現在中日間幾個主要問題,實際上都不是什麼新問題,而這些老問題在當時並不被認為是什麼大問題,或者被認為隨著時間的流逝會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決。但事態的發展和變化有點出於人們意料之外,以至於那些原來被輕視的問題顯現了出來,成了大問題,比如釣魚島問題和靖國神社問題。

  釣魚島的實際控制權在日本人手中,而當初鄧小平之所以能夠說服日本人同意把這個問題暫時“擱置”起來的原因,就是在當時的日本人看來,既無像樣海軍力量又無顯赫經濟實力的中國人之所以要提出“擱置爭議”,是因為中國根本就沒有“爭議”的能力,考慮到日本在歷史上曾經做過那麼多對不起中國的事情,為什麼不在這個問題上向中國人賣個空頭人情呢?

  靖國神社問題和釣魚島問題也有點像。上世紀80年代中曾根參拜靖國神社後,中日達成過一個“君子協定”:作為國家形象代表的首相、外相、官房長官這3個官員是不能前去參拜的。當初中日間達成這個默契,不過是建立在日本認為中國的反應不會過度或者不會影響正常經貿基礎上的。

  一般認為,本世紀初中日政治關係變冷是因為當時的日本首相小泉不顧中國政府的抗議,堅持參拜靖國神社。但實際上,小泉既不是“君子協定”後第一個去靖國參拜的首相(橋本龍太郎首先打破了這個協定,去靖國參拜了他的親屬),也不是在任期間去參拜次數最多的首相,而且小泉也從來沒有做到他向日本遺族會所允諾的在8月15日終戰紀念日那天去參拜靖國神社。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小泉已是最後一位參拜靖國的現職日本首相,小泉之後,現職首相不參拜已成為日本政界的潛規則。小泉實際上並非什麼右翼,甚至都不是什麼強硬派,小泉之後的安倍晉三和麻生太郎這兩位真正的保守派首相,也無法在首相任內參拜靖國神社,以至於日本右翼只能在閣僚參拜、執政黨議員參拜,甚至在野黨議員參拜上做文章。這其實是日本政界和知識界在對中國的再三反應考慮多了之後才有的一種折中和妥協,可這些輕量級的參拜卻被外界解讀成為中日間摩擦不斷的因素。

  可以說,這種“摩擦”的增多是一個正在被強鄰趕超的國家必然要經歷的過程,不是對方要兌現當年未放棄的抱負引起的,就是自己因襲過去屢試不爽的做法引起的。作為回應,相對處下風的國家也會在自己占優勢的領域(如食品安全)展開反擊,以維繫國民的面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