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蔡元培後人拒絕遷墓北大

http://www.CRNTT.com   2011-12-05 14:45:58  


 
  上世紀90年代,西南聯大外語系出身的翻譯家巫寧坤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得知蔡先生的墓仍在香港的墳場,給北大寫了一封信:“懇請母校早日迎蔡孑民先生之靈歸葬於北大校園,供世世代代莘莘學子瞻仰。所需經費如有困難,可發動校友捐獻,本人自當帶頭……”這一次北大校長辦公室有回覆,羅孚在《關於蔡元培的墳》文中引用了回覆內容:“北大現在的校園為原燕京大學舊址,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調整後,北京大學由沙灘遷到這里。校園的主要部分已於1994年3月,由北京市政府列屬文物保護區,該文物保護區必須保存現有格局,一切翻修和重建事宜,皆需遵照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批准後,才得執行,學校方面無權動土。沒有列入文物保護區的校園,如學生宿舍、食堂、文體中心等,樓間的距離甚窄,聲鬧喧雜,又不是安排蔡先生墓葬的適當場所。”(羅孚《文苑繽紛》,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版,第131頁)

  2003年1月,羅孚在《金庸小說,革命文學?文學革命?》一文中再提此事:“蔡元培先生是北大的老校長。但他的骸骨卻是葬在香港的,埋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山坡上的千萬墳墓當中。擁擠不堪的,使人有活人住在山邊木屋區之感。我當年為此感到十分不妥,在香港和後來在北京,都在報上發表過文章,主張搬遷這墳墓回內地,回北京,回北大,這才能消除人們對這擁擠的不安。‘北京十年’後,我回到香港,又為此在報上呼籲了一次,但一次都得不到回應。”(同上,第374頁。)“我自然人微言輕。在某些不學無術的大人先生眼中,蔡先生似乎也還不夠重。”(同上,第133頁)

  羅孚在蔡元培墓的問題上幾度發聲均未果,也有關於墓地的其他聲音出現。1998年北大百年校慶,詩人邵燕祥在廣東《同舟共進》雜誌發表的《讓孑民先生安息》一文說,蔡先生歸骨北大之議不成,也不必遺憾,因為現在的北大只是曾經的燕京大學:“即使歸葬未名湖畔,對蔡先生來說,那也只是‘燕園’;而蔡先生曾主校政的北大,他抗戰流亡中至死魂牽夢縈的,應是在沙灘的紅樓。昔之紅樓,久已撥作他用,樓後校園,早就填滿了簡易樓房,而‘孑民堂’則屬文化部機關所有:老北大舊址,倒更是‘樓間的距離甚窄,聲鬧喧雜,又不是安排蔡先生墓葬的適當場所’了。”不如讓蔡先生在香港安息下去。

  羅孚拿到的北大回覆,是上世紀90年代的說法,現在北大對於蔡墓是什麼態度?記者致電北大黨委宣傳部詢問最近幾年是否接到過關於蔡墓的相關提議,接電話的工作人員先是問:“蔡元培墓在什麼地方?”了解到墓地自上世紀40年代起就在香港之後,該工作人員表示,蔡元培墓地放在哪里需要蔡元培後人來決定,蔡元培不管是什麼身份,首先都是個人,決定權先是在其家人手中,其次才能有其他考慮。

  蔡元培墓回歸北大的呼聲一直沒有被實現,反倒是蔡元培的故鄉紹興更加熱心。紹興媒體報道,紹興市民認為,蔡元培先生的墓況讓故鄉人痛心,認為既然北大無意遷蔡墓至校園,紹興應借機歸遷墳墓,葉落歸根,紹興應該是蔡元培安息的最佳場所。紹興遷蔡元培墓的想法其實早就有之,據紹興網報道,“在1998年召開的市四屆政協一次會議上,紹興市政協委員、資深文史專家林文彪就撰寫了《建議遷回蔡元培墓、修建銅像和廣場》提案,引起了大會的關注,該提案被定為市四屆政協的優秀提案,受到表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