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改革的壓力、阻力和動力

http://www.CRNTT.com   2012-02-09 10:31:22  


  中評社北京2月9日訊/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學者張廣昭的文章“中國改革的壓力、阻力和動力”,內容如下:

  中國學者陸南泉在《走向衰亡》中指出,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給人們的表象是穩定,但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裡,這種穩定其實意味著停滯。他提出“穩定”的口號,實際上是停滯不前。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人們忽視了穩定所掩蓋的日益積累的種種矛盾,從而蘇聯走向了衰亡。

  這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經驗教訓。如果只是求穩怕亂,不敢冒一點風險,最後只能是問題越來越多,積重難返,走向停滯。實際上,穩定不可能壓倒一切,穩定也不能以放棄改革而導致矛盾叢生為代價。

  鄧小平在1990年就曾告誡:“不要怕冒一點風險。我們已經形成了一種能力,承擔風險的能力”“改革開放越前進,承擔和抵抗風險的能力就越強。我們處理問題,要完全沒有風險不可能,冒點風險不怕”。

  事實上,中國20世紀面臨的危機已經過去,除非中美關係持續惡化。當然中國對國內外可能發生的危機,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還是應當有所準備。但是同時也應當逐步克服數十年來所養成的危機感。正如芝加哥大學學者鄒讜所說,危機感可以促進改革,但是更容易成為激烈盲目行動的根源。危機感的減退,可以促進國家減少對社會,尤其是對私人思想行為的控制,這是中國目前最值得注意的問題。

中國改革的壓力與阻力

  當前中國最大的壓力是分配不公、正義不彰。19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越來越顯現出“發展越快速,分配越惡化”的趨勢,整個社會面臨斷裂危機、正義危機。

  另一大壓力,就是貧富懸殊、特殊利益集團壯大,催使中國出現貪腐的普遍化和社會化。伴隨而來的是官民關係持續惡化,社會矛盾集中爆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