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反“雙非”無關香港歧視

http://www.CRNTT.com   2012-02-22 09:04:16  


  中評社北京2月22日訊/廣州時代周報日前登載紀實文章《反“雙非”無關香港歧視:內地孕婦赴港生子問題多多,香港人口政策、醫療投入遭質疑》,內容如下:

  香港,咖啡館裡,甘浩望一邊翻著背包裡的資料,一邊小聲嘟嚷地說了兩個字,“歧視”,就立刻引來鄰桌一位市民側目。他有些不好意思,低著頭繼續翻找資料,對記者聳聳肩,表示無奈。

  之所以引來側目,是因為甘的談話裡始終說到“居港權”和“雙非兒”。作為一個外國人,甘浩望一直致力於幫助新移民爭取居港權,長達二十幾年,許鞍華電影《千言萬語》中黃秋生演的甘神父一角,正是以他為藍本。

  2月1日,香港一家報紙刊登了一整版廣告,上面的大字赫然寫道:“你願意香港每18分鐘花100萬港幣養育雙非兒童嗎?”並在畫面右上角,繪有“蝗蟲”標誌。該廣告由數百名香港人自發捐款刊載,很快引起嘩然。此後幾天,香港街頭更有市民當著內地遊客的面高唱“蝗蟲歌”。

  “蝗蟲”廣告目標直指雙非家庭,最後提出修改《基本法》的訴求。

  不可否認,“雙非”一詞,擊中了香港社會的敏感地帶。

赴港生子潮中的“雙非兒”

  2月8日,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岳在電視上公開表態,稱醫管局正檢討明年接收非本地孕婦分娩的名額,會視乎本地孕婦的需求,或會進一步降低甚至取消全部配額。

  新聞播出時,小仙(化名)正在吃飯,即將滿四周歲的她不會知道,時光倒退到五年前,自己的媽媽也是香港媒體口中所說的,非本地孕婦。

  小仙的父母在東莞市長安鎮,爸爸是一家私營企業的主管,媽媽陳女士是家庭主婦,家裡已經有一個8歲的哥哥,在外人眼裡,這是一個名符其實的三口之家,而不是四口之家,因為小仙一直用透明的身份生活著,用她自己的語言來說,是個“香港妹”。

  “那時候覺得一個孩子太孤單了。”陳女士說。2007年,她再次懷孕,並於2008年在香港仁安醫院誕下了小仙。

  為什麼選擇在香港生孩子?一是內地的計劃生育政策不允許二胎,二是“因為有親戚在香港,寶寶出生前後的手續流程都由親戚代勞,很順利,不需要通過中介機構”,陳女士對記者說。

  但大多數內地孕婦赴港生子卻是個奔波的過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