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第三次工業革命 可能終結“中國崛起”

http://www.CRNTT.com   2012-05-04 09:04:16  


 
  這種把複雜的製造過程分解為一系列簡單、重複性環節的革命,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打下了基礎。因為機器所替代的人力,主要發生在那些簡單、重複性的動作上。而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大規模生產所需要的工業組織,更是奠基於這種“威尼斯造船廠原則”。“泰羅制”就是把工人簡單、重複性的動作進行量化分析,總結出最優化的規範,仿佛是給活人的動作編程。人也因此變成了機器。這種人的異化,在卓別林主演的《摩登時代》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前兩次工業革命,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引起了深刻的衝突。現代社會的一大標誌,就是人的權利覺醒,人們對自己作為人的價值和自由越來越珍視。普選使廣大勞動階層擁有了政治權利,個人就更成為現代社會的核心。但是,現代工業體制的邏輯,則把人變成經過編程控制的機械手,其意義僅僅是按照指令重複簡單的動作,並且可以像機器部件一樣被隨意替代。在經營邏輯上,勞動力越貶值、越具有部件式的可替代性,企業就越能降低成本、擺脫對工人的依賴,變得更有競爭力。這種人權、人性在政治社會領域高揚,在生產領域無足輕重的衝突,多少解釋了歐洲的共產主義運動和美國大蕭條前的一系列勞資衝突。如何在一個崇尚個人的社會讓工人們心甘情願地從事越來越“非人化”的勞動,進而成為企業管理的核心課題。二十世紀以行為主義為核心的心理學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對應這一工業組織革命的挑戰。

  戰後西方確立了優厚的福利制度,勞資衝突緩解,但並沒有解決現代工業體制中的核心問題:勞動力仍然越來越貶值、越來越可替代。所以,戰後勞資關係不到半個世紀的平衡,很快就被全球化打破:企業可以大量用中國、印度的廉價勞工,替代發達社會那些被工會和法律嚴格保護的高價勞工。企業“外包”,成了全球化的時尚。

第三次工業革命將逆轉潮流

  第三次工業革命則可能將這一潮流逆轉。聰明軟體、新奇材料、智能機器、三維印制、網絡軟體服務等等,使工廠逐漸走出大批量製造的時代,生產少量但多樣化的產品。也就是說,從設計到開模生產,只要在電腦上設計,就可三維“打印”出物件。這就徹底改變了簡單重複性操作的格式,使製造業和信息高科技等智能行業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使發明和製造過程充分整合。這就經常要求設計人員和生產人員在沒有語言障礙的情況下保持零距離的互動,並貼近客戶即時回應其需求。當然,設計和生產過程的合一,也使知識產權的保護變得更為重要。要想把生產過程外包出去、把核心設計秘密留在自己手裡,也越來越難辦到。凡此種種,都將促使企業捨棄把製造過程“外包“到低工資國家的戰略,而把核心生產部門搬回國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