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民共沒有恩怨仇恨的歷史背景與現實

http://www.CRNTT.com   2012-08-15 08:34:47  


 
  在此背景之下,倘若是蔡英文或蘇貞昌要委託她“傳話”,就並非是最佳人選。因為兩岸事務尤其是民進黨與中共之間的關係,十分敏感,有時會在片言隻字中有特殊含意,必須十分熟悉其中之奧妙之處,能夠做到不好明說的事情“一點就明”。如果以蕭美琴“國際關係”的擅長特點來處理兩岸事務,可能會“習慣成自然”地以民進黨所奉行的“一邊一國論”來作切入點,反而誤事。

  不過,蕭美琴在此次研討會上所說的“民進黨與大陸並無恩怨仇恨”,倒是實事求是的說法。此語可為民共兩黨未來有可能的交往接觸“解套”,但也正因為如此,而可預知民共兩黨的關係根本不可能如同“有恩怨仇恨”的國共兩黨那樣密切。

  實際上,國共兩黨雖然確實有著極深的恩怨仇恨,但也經歷過兩次合作的時代大背景。正因為兩黨都對對方太熟悉,才能夠知己知彼,各自在堅持立場的同時,為調整關係而予以調適。更重要的是,國共兩黨都堅持“一個中國”政治立場,反對“台獨”,具有共同語言,才能“相逢一笑泯恩仇”,並以二零零五年“胡連會”達成《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為標誌,實現“國共合作反台獨”。

  民共兩黨確實是沒有恩怨仇恨,這主要是因為民進黨缺乏國共兩黨在大陸時期就成了一對“冤家”的時空背景,而且更因為民進黨是在兩岸分裂分治之後的一九九六年成立,因而連與中共進行面對面接觸的經驗也是付諸厥如。因此,民進黨要與中共進行交流接觸,就得從頭做起。

  但歷史卻往往又是詭異的。民共兩黨又有著許多相似或相近之處,其中最主要的有兩點。其一是民進黨的前身--“黨外”,由於是以反對當時的國民黨獨裁統治為主,因而與當時仍以“兩分法”看待國民黨的中共,就有了某種無形交集。而一些“黨外”人士,也因為欽佩中共打敗了國民黨並建立了新政權,而有意學習中共。據說,當時許多“黨外”人士偷偷地閱讀毛澤東和魯迅的著作。實際上,民進黨的一些政治戰略,如“地方包圍中央”,就是仿效自中共的“農村包圍城市”。“新潮流系”的前身“編聯會”反對及批判“美麗島系”的前身“公政會”關於“透過選舉奪取政權”的主張,就與中共在中蘇大論戰中批判蘇共所主張的“議會道路”,頗為相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