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 十八大與中國改革道路的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12-10-16 09:20:09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福利資本主義,並非資本主義本身的邏輯,而是社會主義運動的產物,是社會改革和政治改革的產物。當然,福利制度的成長也經歷了一個非常長的歷史時期,在早期福利水平也是非常低下。歐洲社會主義運動也實現了另外兩個重要轉型。一是無產階級(產業工人)開始轉型成為中產階級。一方面是福利制度的確立,另一方面是勞動工資水平的提高,兩者的結合,有效地實現了這個轉型。二是從精英民主開始轉型成為大衆民主。工人階級運動的一個直接政治結果,就是促成了民主的大衆化。

  今天的中國在很多方面類似於歐洲。社會抗議運動不斷,城市工人罷工和各種抗議形式(包括自殺)是對低工資和惡劣勞動條件的反應。所不同的是,中國還存在著農村農民的抗議運動。盡管中國還沒有發展到歐洲當時的程度,但如果社會改革找不到突破口,社會政策停留在低水平,中國很有可能演變成歐洲的發展道路。

  中國所面臨的第二種是東亞道路。日本和後來的“四小龍”走的道路和歐洲不同。在強調市場的作用方面,東亞經濟體和歐洲類似,但社會發展和社會建設方面則很不相同。無論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方面,東亞經濟體的政府扮演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們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積極推動社會的發展。鑒於歐洲的經驗,政府往往先發制人,進行社會改革和社會制度建設,從而避免了類似於歐洲那樣的長時期的、大規模的工人階級運動。

  在東亞,只有韓國有比較激烈的勞工運動,但仍然遠較歐洲溫和,其它經濟體由於社會政策的確立而得以和平發展和轉型。不難看到,這些東亞經濟體在20多年的時間裡,不僅造就了經濟奇跡,而且也造就了社會奇跡,即造就了龐大的中產階層。在日本,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改進能力、特有的企業終生雇傭制度、政府方面的工資倍增計劃等因素,很快促成了中產階級的成長。在台灣和香港,中產階級的成長主要是因為中小企業的大發展和政府方面的社會政策。新加坡政府的作用更大,建國之後就確立了“居者有其屋”的住房政策。後來又根據經濟發展水平,不斷出台和完善醫療和教育政策等,為中產階級造就了堅實的經濟和社會制度基礎。

要避免的“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所面臨的第三種選擇就是進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發展中國家道路。從人均國民所得來說,中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中國社會的各方面也一直在討論,中國是否也會出現此陷阱。從經濟上說,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就需要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主要是要建立內需社會。但內需社會的建設不僅關乎於經濟,還有兩個方面的關鍵因素。一是在於社會政策方面的突破,二是勞動收入的持續增長。無論是歐洲還是東亞經濟體,內需社會都是依賴這兩個要素建立起來的。這兩方因素的發展,必然造就一個龐大的中產階層的形成。實際上,內需社會和中產階級社會是兩個可以互相替換的概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