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操作罷免等於關上朝野對話大門製造對立

http://www.CRNTT.com   2013-01-16 08:43:58  


 
  或許,蘇貞昌這樣做,既有可能是感受到台聯黨鍥而不捨地進行罷免“總統”的連署,已經威脅到他的泛綠共主地位,因而必須搶回話語主導權;也有可能是火大遊行有超過十萬人參加,這把火燒昏了他的頭腦,他就感到必須與蔡英文作出區隔,不能再跟著她訴求於舉行國是會議,因而就徹底推翻自己也曾認同,並以拿來主義態度作為與馬政府進行討價還價的這一訴求,轉而採取民進黨曾經長期使用的對抗策略了。

  實際上,舉行國是會議原本是蔡英文提出來的,蘇貞昌本來頗不以為然,但由於得到不少民進黨人的呼應,蘇貞昌擔心會被蔡英文奪走黨內話語主導權,也就接過了這個口號。其策略意圖是,透過朝野舉行國是會議凸顯民進黨在台灣地區政治事務上的重要作用,及他作為最大在野黨領袖與“總統”“平起平坐”的政治地位,而且民進黨提出的政策訴求也能成為“總統”施政的重要內容。

  正因為國是會議已被蘇貞昌持之作為抬高自己的階梯,也因為國是會議的位階甚高,不等同於一般對話式會議,因而遭到馬英九拒絕,並提出了馬蘇會的反建議。實際上,所謂“國是會議”,按照台灣政治大學政治系教授劉義周早前的解釋,其中的“國是”是是非的“是”,因而代表著將“國家”重要的計劃與政策引導到正確的方向。當“政府”要執行政策時,由所屬機關擬定,再送“立法院”審查,通過後就可執行,這是體制內的做法。“國是會議”則是體制外的活動,是朝野專門針對“國家”的重要計劃、政策來進行討論的會議。當朝野對“國家”政策存有質疑和不明確的時候,即可對議會提出召開的建議,沒有固定的召開時間。

  因此,在台灣地區的政治史上,只是召開過兩次“國是會議”,其中一次又叫“國家發展會議”。但最具歷史意義的是一九九零年六月下旬在圓山飯店舉行的“國是會議”。當年三月中下旬,在“國民大會”選舉“總統”的前夕,六千多名大學生發起了“野百合學運”,集結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靜坐抗議,提出了“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以及“政經改革時間表”等四大訴求。李登輝籍此訴求,壓制國民黨內的“非主流派”,並推動帶有“獨台”意識的“總統”直選。於是依照其對學生的承諾,在三個月後召開“國是會議”。一百五十位與會各界代表除了國民黨政府高級官員外,還包括“美麗島事件“受刑者、民進黨領導人和“海外黑名單”人士。此次“朝野協商”針對“國會”改革”、“地方制度”、“中央政府”體制”、“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憲法”與臨時條款修正方式”等五組議題逐一討論,最後達成“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回歸“憲法”、“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修憲”採取一機關兩階段方式”、“修憲”以《“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名之”等共識,並一一透過法定體制逐一落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