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為什麼我們離自己越來越遠?

http://www.CRNTT.com   2013-01-31 14:15:07  


 
  網絡讓我們更接近還是遠離了自己?

  多數時候,我們是在跟屏幕交流,而不是實實在在的人。熟悉的陌生人取代了熟稔的親朋好友。

  網絡讓我們更聰明還是更愚蠢了?一派認為,網上信息的劣質化必然導致我們注意力的退化,“無所用心”的感官瀏覽網上信息,而少有深度思考和創造行為;另一派強調,是網絡讓人們掌握了知情權,明了真相。

  肯定的是,網絡快速改變著人們的心智狀態,讓人們始終處於“在線(on-line)”狀態。所以不再有偉大的著作,不會有詩。所以不再天人合一,遠離了大自然(nature)。最終瓦解了農耕文明的和諧幸福感。

  《科技想要什麼》的作者凱文.凱利則更加樂觀向前,他提出原子是20世紀科學的圖標,網絡是21世紀的圖標。要想領悟複雜事物的本質,需要一種“蜂群思維”,我們的思考是眾包的、公布式的,不再有中心——無論是個體中心還是網絡中心。比如揭秘一起恐怖事件或某位貪官,需要開動所有的信息挖掘機,分布式解構,還原真相。

  但當下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人雲亦雲。只要是官員必是貪官,只要是專家肯定是磚家,看似較2的言論大家一齊惡搞,在這些習慣性思維主導下,網絡一片謾罵惡搞之聲。最後自己灰頭土臉,都不高興。

  美化的說法這叫眾神狂歡。其實網絡延續了現實社會的金字塔關係。有發言權的還是那些意見領袖,沒有的依然還是沒有。眾生總是看別人在發表什麼觀點,總是聽別人在聊什麼話題,於是轉發、轉發,再轉發。

  你看姚晨做公益,你跟任志強罵房價,你學李開複做自己,你在方韓大戰中站隊……你的內心是由他們構成的雜拌兒。可你自己呢?

  網絡似乎讓我們更聰明了。但心智心智,有智無心,更明白了也更不快樂了,聰明難成智慧。

  到底是眾愚成智,還是眾智成愚?網絡讓我們更接近還是遠離了自己?Think about it。

  少即是多,少但是多。少則得,多則惑。我們肯定是離大自然越來越遠了。

  有人說,我們就生活在這麼個喧囂的末法時代,人人都看似能講道理,但言不由衷、言行不一。“春秋戰國時期如果有電視這個東西,孔子也不會拒絕的。”易中天如是說。

  為什麼我們今天讀老子、孔子,或《易經》、《內經》,覺得說的都對,但一做事就錯?因為古人一生研究天象、養生或做人,那是他們的專業,吾道一以貫之。而我們一生心多旁騖,在網絡上漂浮,臨到做人做事總不地道。

  少即是多,少但是多,古人不貪多但求精。網絡海量資訊,我們是更有還是沒有了判斷力?

  手機還沒用熟就換新款,最後還是那幾個應用,書還沒看完就趕著看名人推薦的書。最終是看不完的書,看了N多微博之後心智並未增長,趕不完的潮流上不完的當……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其實德國建築大師凡德羅提出的設計哲學和實踐,早就被老子說過了:“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五色亂目,五音亂耳”;五味令人口爽,卻失去本味。少則得,多則惑。我們需要從傳統文化中借智慧。

  中國山水畫中的人居圖,可謂人居與山水高度合一。居於山水之間是古人人文的生活理想。例如《富春山居圖》中,人與山水,就是隱的關係,人是自然有機的一部分:雖然古畫中人物很小,但人卻擁有了整座山林。反觀現代人,雖寄居在所謂豪宅之內,其實不過是給自己造了或買了一座漂亮的監獄罷了!因為他是與山水隔絕的!

  與自然貫通,方擁有豐富的靈魂。今天的兒童借宮崎駿的眼睛看自然。是啊,如今寫書的人比買書的人還多,人們卻忘記去讀大自然這本書。

  簡單就是最大的美德,既是消費觀,也是生活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