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誰偷走了我們的敬畏感?

http://www.CRNTT.com   2013-02-15 10:32:07  


潘采夫,專欄作家、評論員,曾任新京報體育部主任等職。在新京報上開設、主持《微博大義》欄目。微博紅人,隊伍龐大。曾先後為《青年時訊》、《中國網友報》、《新京報》、《中國青年報》、《東方早報》等報紙撰寫專欄。
 
潘采夫:誰偷走了我們的敬畏?

  2013年02月04日16:09騰訊文化

  現代社會,精神家園荒蕪,價值體系淪陷,安身立命的道德感找不到了,應該移植的制度蹤跡不見,被嫁接的道德體系又缺少生命力,那還有什麼可拿來敬畏的呢?

  古時候,西方有個窮木匠的兒子,騎著驢到處跟人談心,號召人們信奉神,有不少人跟著他走,後來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後又複活,他是上帝的兒子,而上帝是全能的神,他曾賜給摩西十誡,作為人間的行動指南。這樣的故事記載於《聖經》,千百年來,敬畏上帝,洗滌罪身,行善贖罪,憧憬天國,成為西方人最高的思想行為準則,而《聖經》成為西方文化傳統最重要的起源。

  比耶穌更早一點,我國有偉大的孔夫子,也很喜歡跟人談心,這個不得志的官吏,卻有著夢回周朝的志向,周游列國,累累如喪家之犬,也沒讓國君采納自己的主張,只好把理想寄托於學生身上。誰也沒想到,孔夫子的弟子們,完成了史上最驚人的逆襲,孔子成為歷代供奉的至聖先師,他的《論語》《禮記》等,也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倫理的核心,主導著國家的政治倫理和百姓的行為規範,在某種意義上起著耶穌的作用,而儒學也經常被成為儒教。

  這樣,孔夫子和耶穌就有點接近了。在《聖經.箴言》中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而孔子也說過一句話:“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在地球的東西兩個地方,對於“敬畏”這一心理活動,進行了最具奠基性的闡釋,也決定了東西兩大文化不同的精神氣質(敬畏這個中文詞,應該是朱熹發明的。)。通常認為,基督教的敬畏對象只有一個,那就是上帝,他們從不敬畏人,哪怕是聖人,這可以稱為“一人之下,眾生平等”,基督徒對於上帝創造的世界負有責任,他須聽從良心的驅使,並接受上帝的監督。而孔夫子的“三觀”,既號召人們聽從天命運行,又聽權勢人物的,還要聽所謂聖人的,因為他們是倫理綱常的化身,但這種人對人之間的敬從,使人與人的不平等成為天命,從而導致順從與奴役的文化。

  對於基督使人進步,儒教使人落後這樣的理論,歷來有很多爭議,但有一點並無太大分歧,即東方和西方,曾經都有很悠久的敬畏傳統,只不過西方信仰一神論,而東方除了侍奉儒家,還敬畏道家、佛祖、鬼神、因果報應等等,有點泛泛,也有點不太入心。但關於敬畏,東西方有個最大的不同,在西方,上帝的雖然信號時強時弱,但始終沒有退場,而在中國,在最近的幾十年,敬畏的傳統遭遇了千年之劫,作為中國社會倫理關係紐帶的“仁”“義”“禮”“智”“信”,它們都齊根斷了。

  歐洲經歷過上千年的中世紀,基督教統治著整個歐洲,教皇甚至有權廢黜國王,由於宗教裁判所的臭名昭著,中世紀一直被描寫為黑暗的世紀,仿佛一無是處,一無可取。但我總懷疑這個說法,如果黑暗的歷史那麼久遠,歐洲後來的文藝復興和文明大發展就真的像從天上掉下的。我感覺,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到工業革命到大革命,必定有一個自然的演進過程,而中世紀內部,應當孕育著現代文明的萌芽,並在合適的時間瓜熟蒂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