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鄧聿文:政壇“60後”會開創中國未來嗎?

http://www.CRNTT.com   2013-02-27 09:58:13  


 
“60後”官員群體成長經歷顯示出特異性

  對大多數觀察者而言,“60後”省部級官員給人的印象是年輕、高學歷、有實踐經驗和人文社科背景等。從政治學角度講,一個人的工作經歷、知識結構、學識背景、思想傾向等是決定執政風格的因素。

  與之前的“40後”、“50後”或之後的“70後”相比,“60後”官員群體的一個最大不同,就是成長經歷顯示出特異性。“40後”官員幼年時期處於戰亂中,“50後”官員青少年時期則遇上“上山下鄉”和文革,這兩類官員的人生經歷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社會的不穩定和物質匱乏伴隨著他們從少年到中年的成長過程。

  所以他們在成為執政者後,特別強調穩定和經濟發展,這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解釋中國的國家政策,為什麼高度重視維穩和經濟建設。“70後”官員作為整體,他們成長的年代國家的政治生活已經走向正軌,而他們思想和人生觀的形成也正好和國家的開放及市場經濟的實行同步,所以他們的國際視野和市場經濟觀念相對較強,當然,因為他們現在還未到在政壇上大顯身手的時候,討論其執政風格為時尚早。

  相對於這三個群體,“60後”高官的人生履歷要特別的多。他們多出生於三年困難時期和文革,其中一些人(主要是65年前生的)在進入青年時還趕上了“上山下鄉”的尾巴,所以他們對文革和“上山下鄉”有一定的記憶,對人生的苦難有一定認識。此外,雖然在他們青少年時期適逢國家改革開放,但中國社會貧窮的面貌在此時並未改變,因此,在“60後”官員的整個早期成長時期,物質匱乏也同樣存在,只是程度可能有所減輕而已,這使得他們和前兩代官員一樣,也強調社會穩定和發展經濟。

  不過,“60後”官員幸運的是,在他們邁入青少年後國家開始改革開放,大學也得以恢復,他們中的多數人因此在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考入大學,接受正規的大學教育,而且很多人選擇了人文社科專業。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抱著探究改變中國社會的貧困、動亂和落後的原因這樣一個目的的。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對十年文革的一種否定和反動,在整個80年代,社會的思想非常解放,各種主義、學說、理論和觀點爭議交鋒,大放異彩,那是中國思想史上繼五四後的又一黃金時期。

  當然,這個時候的思想解放帶有補課性質,對外來思想特別是西方思想的學習有一種生吞活剝、不求甚解,這是長期營養不良必然要出現的現象,但不可否認的是,那時的青年特別真誠,意氣風發,對改造國家充滿著理想。“60後”群體正盛逢其會,他們參與了這場大爭論,是80年代思想解放的受益者,這對他們的人生產生了很大影響,變革成為今後他們施政的主旋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