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馬航事件中陰謀論為何大行其道

http://www.CRNTT.com   2014-03-26 10:42:35  


 
  部分人相信陰謀論的原因則是無法接受不確定性和控制感缺失

  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後指出,我們出於本能會過高地估計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而低估了偶然性的作用。自認為我們知道不少東西,這本身就是愚蠢的。有一個“極其令人厭惡的字眼”,他寫道,“應該在我們討論重要事項時,從詞匯表中删除”,那就是“知道”。

  但能達到卡尼曼這種覺悟的人並不多,心理學家海德和希梅爾(Heider & Simmel)曾經讓一群大學生觀看由一組抽象幾何圖形移動的視頻,然後讓這些實驗參與者報告他們剛才看到了什麼。在全部34名實驗參與者中,只有一位用幾何術語來描述看到了什麼;而其餘33位參與者都把抽象幾何圖形的移動描述為有生命的生物的活動,其中大多數描述為人類的活動。而海德和希梅爾得出結論,認為以與既有觀點一致的觀點認識世界以及對環境產生控制力是人的本性。

  實際上人的本性可能就有難以忍受模糊性的成分,有賦予未知事物確切解釋的衝動。當我們置身在一個未知的情境中,我們將無法預測也無法控制它,這會令我們感到不安。為了消除這種不安,我們會按照我們的經驗、預期和直覺賦予其解釋,將它納入到我們可預測和可控制的範圍中。而很多研究也表明了陰謀論的信念和無力感、不確定性和缺乏控制感相關。這種認知偏差的一個作用就是幫助人們“理解這個世界”,通過為複雜的事件提供簡單的解釋來重塑可控制感和可預測感,即便這種簡單的解釋就是“陰謀論”。

  馬航失聯的陰謀論能夠如此廣泛的傳播,也部分源自與此。這次前所未有的失聯事故超出很多普通人的接受範圍。有些人會從自己的經驗範圍拼凑線索,來賦予MH370失聯以“合理”的解釋。而一旦這樣的解釋發布來,必然得到迅速的傳播。因為看起來合理的解釋消解了人們對真相缺失的不安。對許多人來說,相比於他們面對困難重重的一無所知和凶手無處可尋的失控感覺。他們“知道”飛機被美國人劫持到秘密基地,或者是馬來西亞政府刻意隱瞞了真相操縱一切,這樣的感覺更好。心理學家斯瓦米曾這樣描述這種感覺:如果你掌握著其他人不知道的真相,你將可以借此重申對政府機構的觀感,自己挖掘真相可以帶來心理上的安慰,即使這類“研究”並非無懈可擊,也不會影響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美好感覺。

(本段部分內容引自心理學學者唐映紅文章《馬航失聯何以滋生和流行“陰謀論”》

  互聯網的出現使得陰謀論能獲得大量同好的“佐證”,進一步強化陰謀論者的信念

  事實上,互聯網還使情況進一步惡化。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是指對可支持自己已有觀念的證據更為重視的傾向,這是一種世人共有屢見不鮮的人性弱點。幾個世紀以來的人類歷史已經反覆地給出了證明。而互聯網等媒介更助長了這種偏執的延續。除了更多地接觸此類論調會使人們更容易相信陰謀論外,互聯網的“站隊”傾向對本已受到誤導的觀念也有鞏固作用。

  更為棘手的是,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確認偏誤很難克服,無法簡單地通過灌輸大量事實來糾正,甚至會起到反作用。2006年,政治學者布倫丹·奈恩(Brendan Nyhan)和賈森·雷夫勒(Jason Reifler)發現了一種名為“逆火效應”(backfire effect)的現象。他們指出,那些致力於澄清不準確政治信息的努力反而會讓人們更加堅信那些虛假信息。

  針對此次馬航事件中無數的陰謀論,《陰謀論和其他危險想法》的作者、哈佛大學學者Cass Sunstein也在《華爾街日報》訪問中說到了他的看法:社交網絡的興起,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找到同好,陰謀論者也同樣。此次馬航失聯如此多的陰謀論也是因此產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