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的慈善事業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http://www.CRNTT.com   2014-06-11 11:02:20  


 
  由於不利的政治和政策環境,多年來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一直處於停滯狀態。為了註冊非盈利組織,一個非政府組織(或在中國所說的民間組織)必須有掛靠的專業機構,由後者對前者的活動範圍進行管轄。但這絕非易事,事實上北京一家致力於向白血病患者提供幫助的民間組織一直沒有找到願意監督它的機構,直到政治局委員劉淇出面。那些沒能找到掛靠單位的機構不得不走工商註冊這條路,因此免不了要繳納企業所得稅。而那些成功歸口的機構將喪失在資金管理方面的自主權。例如,當李連傑的壹基金掛靠中國紅十字會後,後者不僅管理壹基金所募集到的資金,還可以從後者的支出中提取日常管理費。

  此外,創辦一個地方性非公募基金要求具備200萬元人民幣的啟動資金(全國性非公募基金需要2,000萬元人民幣),大量民間組織因不能滿足此要求而喪失了資格。與公募基金不同,非公募基金不允許進行公開募集。同時,理論上,基金會接受捐款是免稅的;但實際上,要由政府稅務、財政以及民政部門一起決定一家合法非營利性機構是否可以免交所得稅。跨部門協調的缺位意味著幾乎沒有哪家非公募基金會享有免稅優惠,這只會抑制潛在捐贈者的熱情。簡言之,政府在註冊和稅收方面的政策,嚴重制約了中國慈善部門的發展。

  全國人大認識到了需要進行政策轉變,並且正在審議幾個新慈善法草案。止步數年之後,新慈善法一旦通過將明確慈善組織的法律地位,並最終解決捐款的稅務抵扣問題,從而為中國慈善事業的騰飛鋪平道路。(譯 徐笑音 校 李其奇 來源:和訊網2014-06-09 07:46:52) 
  
鏈接:

石述思:中國富人該怎樣幫窮人?

  公眾不歡迎整天站在媒體聚光燈下充當致富不忘公眾的口頭大善人,而渴望其對內善待員工,完善提升其工資福利水平,凝聚人心,加大研發投入,對外拒絕商業賄賂,遵紀守法,足額納稅,並擴大就業,成為有企業家精神的現代老板。

  4月28日。《人民日報》引人矚目地刊發了美國前首富比爾蓋茨的文章。題目很耐人尋味:希望中國企業家多幫窮人。

  在文中,比爾蓋茨呼籲:“只有當我們幫助窮人擺脫病困,全世界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窮人投資需要社會各界的參與。我相信,為窮人投資所獲得的回報,和在商業領域取得的成功一樣精彩,甚至更有意義。”

  在貧富差距加大、社會分化加劇的轉型中國,再結合整個社會價值迷失和信仰重建嚴重滯後,比爾蓋茨的倡議會贏得民意的積極回應。更可貴的是,比爾蓋茨在成為世界首富後選擇了激流勇退,將全部資產捐給自己名下的基金會,在全球扶危濟困,其中包括目前正在中國推動的結核病防治事業。

  有人會習慣性拿比爾蓋茨和中國企業家做對比,最後丈量出兩者在覺悟和價值觀層面的差距。假如再與暗流湧動的仇富情緒結合,則會進而形成對中國先富群體的集體問責乃至審判。

  的確,在改革開放35年過程中,中國出現的富豪質量參差不齊,相當一部分致富渠道不公開透明,甚至為富不仁,責任感缺位,淪為社會方面教材。比如2013年,全球奢侈品市場總容量達到創紀錄的2170億美元,而中國人奢侈品消費總額為102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人買走全球47%的奢侈品,是最大客戶。於是,這些習慣將相親搞得像選妃、喜愛參加海天盛筵的人被貼上土豪的標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