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的慈善事業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http://www.CRNTT.com   2014-06-11 11:02:20  


 
  這,當然值得先富群體乃至全社會警惕和反思。

  但由此引申出對整個企業家群體的質疑乃至道德綁架,顯然過於膚淺和情緒化。

  首先需要提醒的是:當比爾蓋茨決定將餘生托付給公益事業時,他創辦了全世界最知名的高科技企業,並坐擁580億美元身家。在財富公開、對超級富豪稅負嚴苛的美國,或許完成一次向慈善的華麗轉身是個人美德與健全制度的雙重催化。

  而在中國,除了一些備受政策護佑的上游壟斷央企,從市場的角度,規模到利潤都缺乏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加上外貿形勢嚴峻,內需不暢,產能過剩嚴重,勞動力紅利逐步終結,多數企業家當務之急是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靠科技創新重塑核心競爭力。

  已故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曾說,企業唯一的目標是創造客戶。因此,它首先承擔的是商業責任——首先是成為好的公司,滿足顧客內在需求,為股東創造價值——當然一切經營管理活動都要合法。在成為好公司以後,則需要做好事,向企業公民前進,從優秀到卓越。

  因此,現階段多數中國企業的首要任務是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面對消費型社會的形成,努力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打造世界知名品牌,為實業興邦做出更大的貢獻。因此,現階段其社會責任的擔當不是忽視自己主要使命,超出能力範疇做慈善,甚至將公益異化為商業炒作的手段。公眾不歡迎整天站在媒體聚光燈下充當致富不忘公眾的口頭大善人,而渴望其對內善待員工,完善提升其工資福利水平,凝聚人心,加大研發投入,對外拒絕商業賄賂,遵紀守法,足額納稅,並擴大就業,成為有企業家精神的現代老板。

  現實卻不容樂觀。由於行政體制改革的滯後,市場公平競爭秩序遲遲未能依法建立,尤其是2008年以後,政府主導了經濟發展的走向,投資升溫之下帶來貨幣流動性泛濫,地方債務高企,權力尋租暗流湧動,加上國內外需求疲軟,勞動力成本上揚,嚴重抑制了企業尤其是民企從事實體的熱情,房地產和基本建設狂潮背後的投資泡沫暗流湧動,百姓收入增長乏力,並在社會保障欠賬嚴重之下,進一步導致消費疲軟。統計顯示,從1992年到2012年,中國國民儲蓄率從35%升到了59%,其中,政府儲蓄率和企業儲蓄率翻了一番,但居民儲蓄率卻沒有變,1992年為20%,2012年依然是20%。

  當務之急是將三中全會確定的各項改革決策落實到位,簡政放權,回歸市場,為實體全面振興創造前提——這已經成為最高決策層共識。而這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會成為中國富人的首要任務——擴就業、穩增長、調結構、促升級就是其對窮人最大的幫助。

  至於懸殊的貧富差距及早就的上億貧困人口,一方面有賴於各級政府加大民生投入尤其是完善國家福利制度去托底,另一方面通過深化改革,營造公平良好的創業環境去鼓勵更多人通過奮鬥改變命運。當然,全民所有的壟斷央企扮演著相當關鍵的角色——除了積極推動混合所有制的市場化改革外,還當足額向國庫上繳紅利,積極從事社會公益事業,而非濫發內部福利,加劇社會分配不公。

  在此基礎上,鼓勵富人群體更多地投身公益事業,帶動全民慈善的快速健康發展。而這又需要一個關鍵前提:進一步建立健全法治,推動當下官辦慈善去行政化進程,進一步釋放企業、個體慈善活力,擺脫當下公益事業透明度低、公信力差、運行成本高的窘境。不然,即使有富人願意投身慈善事業,與公信力嚴重下滑的官辦機構合作,也很難持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