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自主研發第四代戰機 台能行嗎?

http://www.CRNTT.com   2017-06-21 00:14:17  


 
  六是龐大經費。這也是一個攔路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研製的F-22,研製費高達200億美元、單機價格1.5億美元;F-35研製費300億美元,即便在特朗普壓力下大幅降價,單價也高達8000萬美元,還不排除這是廠家迫於特朗普的壓力耍花招,意在掙後續費用的結果;殲20的研製費據說也十分龐大,單機價格外界估計超過1億美元。台空軍新一代戰機的主要對手是殲20,必須具備與殲20抗衡的能力,性能必須達到頂級水平,估計至少需要三、五百億美元的研製、列裝費用。

  戰鬥機的採購費和維持費一般是1比1,也就是說,台軍每購買一架四代機還要準備同樣一筆錢做全壽命期間的維持費。可以想像,台灣四代機計劃所需費用將是天文數字。台一年的軍費大約100億美元出頭,裝備費約三、四十億美元。XT-5“藍鵲”研製項目總預算23億美元、144架F-16戰鬥機升級總預算37億美元,能留給新一代戰機的錢是有限的。靠軍費外的“特別預算”解決也有困難,因為在可預見的將來,台灣經濟較難走出困境。

  七是時間條件。台灣原本不具備完整的第三代戰鬥機研製能力,在此基礎上研製四代機,沒有20年拿不出成熟產品。按照國際一般估計,那時解放軍第四代戰機將形成相當規模、第五代戰機可能形成戰力、美國所懼怕的高超音速飛行器和空天飛機已批量生產,屆時不知還駕著台所謂“三代機”的“國軍”飛官們如何對付這些“顛覆性”目標。

  當年研製IDF時,台灣基本採取“拿來主義”。諸如飛機的風洞試驗、發動機、慣性導航系統、飛控計算機和軟件、彈射座椅等,多直接採購國外產品,沒有形成自主能力。IDF的研製隊伍也解散了,遺留的部分力量零零散散、小打小鬧維持了30年的技術預研,雖有斬獲,但與中國大陸在蘇俄幫助下起步,進而持久用力,最終形成完整的自行研製、生產、配套體系的成就相去甚遠。正如蔡英文在2月7日簽約儀式上所言,白白流失了30年。換言之,這次台灣重啟戰鬥機研製,起步層次不會太高。台灣固然會努力藉助特朗普政府要求盟友承擔防務責任、購買美制武器的機遇,爭取美支持其研製計劃。但即便爭取得到,美國佬的技術轉讓條件可能更苛刻、更昂貴、更顧慮大陸的感受,不會對台予取予求、讓台心滿意足。

  總的來看,台灣在有限時間內很難自主研製出標準第四代戰鬥機!樂觀估計,可能研製出有隱身等四代機特徵的三代半戰機,如F-15SE“沉默鷹”模式。為了應對亟需,台灣很可能最終不得不走外購的道路。但外購新機也需要強大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支撐,對台當局也是巨大挑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