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美中戰略競爭與歐盟角色

http://www.CRNTT.com   2020-08-16 00:02:25  


 
  表面上看,行為者受結構制約,美國霸權結構可以制約行為者。但美國既試圖形塑新的兩極對峙結構,則邏輯上必然先解構舊的權力結構。被破壞的結構將釋放行為者的能動性(agency);舊結構瓦解、新結構尚未形成,行為者可以有所選擇。

  這表示美國意圖透過既有權力結構迫使行為者選邊,以建立新權力結構的邏輯錯誤。無論中國是否有意挑戰美國,美國自己解構“美國霸權”,或將擠壓出拒絕選邊的第三勢力,而成為美中戰略競爭的權力平衡者。

  二、當代單極的“美國霸權”結構

  冷戰時期美國領導西方世界,是以霸權姿態,要求盟邦讓渡部分主權與利益,以達到共同對抗蘇聯的集體防衛目的。1970年代,美國學者提出“霸權穩定論”,為美國領導地位的正當性提出理論上的解釋。冷戰結束後蘇聯瓦解,美國成為全球超強,這理論並未被拋棄,反而繼續發展而建構了世界新秩序。

  “霸權穩定論”認為,當代霸權是國際政治秩序的創造者,以及國際經濟秩序的穩定者,提供“國際公共財”給其他搭便車的國家,而促成全球經濟的發展與穩定。相較以往古羅馬與18、19世紀的歐洲霸權,這個模式的特徵是去除宰制(dominance)元素而強調“領導”特質,不是以唯利是圖的心態去掠奪其他國家或世界的資源而豐厚自己,而是運用其所擁有的資源及權力優勢,組建符合其利益的國際制度與規範,並在此一過程中獲得利益。

  當代國際體系因而成為一個單級的、金字塔型的層級化權力結構,最頂層的是美國這超級強權,其次為經濟與政治實力強大的大國,再次為中等權力國家與底層的弱權國。美國透過領導力制定符合其利益的國際規則,形成建制式的全球治理模式,以完善國際政治與經濟秩序。

  對大國來說,這種金字塔結構的權力分配,雖然是以讓渡部分主權與利益為前提,但美國並非獨享霸權。例如世界銀行總裁由美國人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IMF)由歐洲人擔任的慣例;雖然美國透過投票權重的制度設計在IMF擁有否決權,以避免決策失控,但畢竟也分享了權力,因而願意接受。

  對大國之下或底層的中、弱國來說,這種領導式霸權較二戰以前“被殖民”時代的支配性霸權更具有吸引力。因為在無政府狀態下國際需要秩序,雖然這國際秩序是由符合其利益的美國與大國聯合操作而不免於被剝削,但至少無須擔心輕易遭強國武力入侵,且理論上小國仍有自主性,並非對霸權唯命是從,因而即便並非樂於接受,也無意反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