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中華文化與新型國際關係的構建

http://www.CRNTT.com   2021-02-08 00:04:33  


 
  國際政治的現實主義邏輯意味著大國必然衝突。在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看來,國際政治就是在一個資源缺少的世界上,國家間為了權力、聲望、安全而不斷進行的鬥爭。國際政治的無政府狀態,使每個國家壓倒一切的目標就是最大化地占有世界權力,這意味著一國獲取權力是以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的。而大國的最終目標是成為霸權,成為體系中的唯一大國,新興大國終究會挑戰守成國和現有的國際秩序,很可能是通過體系戰爭來實現自身的崛起。作為崛起的大國,中國日益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從本質上來講是對國際體系的威脅,中國最終會與當代的霸權國家美國發生衝突。②

  西方對中國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努力的懷疑,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對西方國際關係歷史經驗的總結。從西方國家間尤其是大國關係發展的歷史來看,這種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的建立幾乎是不可理解的。自歐洲建立了以民族國家為基本單元的國際體系以來,大國從來都是伴隨著戰爭的硝煙崛起的。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意大利、奧匈帝國等國家的崛起,都伴隨著大量的戰爭。有西方學者統計,自1495年~1975年間,共發生了119次大國戰爭,在此期間,大國有60%的時間都在相互厮殺,其中崛起大國與霸權國同時參加對立雙方作戰的戰爭有64次。回顧西方文明史,正如陳獨秀先生說:“歐羅巴之全部文明史,無一字非鮮血所書。”③

  西方人對國際關係的這種認識,也是西方文化的特點所決定的。很多人通過對比中西方文明指出了西方文化的特點。陳獨秀認為,東西方民族文化方面的差異體現在:“西洋民族以個人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家族為本位。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徹頭徹尾,個人主義之民族也。宗法社會以家為本位,而個人無權利,一家之人聽家長。”④季羨林說,東西方的差別在於,東方的思維模式是綜合的,西方的思維模式是分析的;西方強調征服自然,東方則強調天人合一,⑤等等。雖然在具體說法上有所不同,但都說出了西方文化的一些突出特徵。

  一是外向性。古希臘文化發源於沿海島嶼地區,那裡土壤貧瘠,不適於農耕,但海灣眾多,適於海洋貿易和漁業生產,而與狂風海浪搏鬥的經歷造就西方文化中的冒險和進取精神,形成了一種外向型的文化性格。另外,基督教的原罪說把所有的事物分為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人由於原罪而不是一個自足的存在,衹有不斷地向外探求,從外部吸取力量,才能由一個非自足的存在向一個自足的存在轉變,因此,基督教文化又加強了西方文化的這種外向性。這種外向型文化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就是對自然的征服;體現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上,就是對他國的掠奪和征服。

  二是競爭性。古希臘最早出現的是一些相互之間互不隸屬的小城邦,從而形成了對西方文化影響深遠的獨立意識,所以西方文化強調個人從集體中突出,依靠個人的力量去競爭,在這樣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個人是中心,是目的,具有最高價值,而社會衹是實現個人目的的手段。在這種突出個人和強調競爭的環境下,西方誕生了以提高競爭力為代表的高技術型文化,培養了一種崇拜“力”的文化,使在價值上視“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⑥民族國家興起以後,國家被視為放大了的個人,“兩個國家的關係就像兩個人在自然狀態下的相互關係,他們各謀私利,本質上相互反對。”⑦民族國家的個人主義內涵使國家走向了對強力的崇拜和追求,這種對強力的崇拜就演變成了武力競爭和擴張意識,國家之間戰禍不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