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中華文化與新型國際關係的構建

http://www.CRNTT.com   2021-02-08 00:04:33  


 
  20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的一些學者就有感於西方國際關係模式的不可持續性,試圖從天下主義和東亞華夷秩序中探討國際關係的未來模式,得出的基本結論就是,西方民族國家國際體系不能繼續進行下去了,需要從東方的天下主義或者古代的東亞秩序汲取智慧。⑬近些年來,有關國際體系的變遷或國際關係模式的討論仍然是學術界討論的熱點話題,儘管有一些學者並未從天下主義視角來進行探討,但也認為,未來的國際體系將從體現西方文化的“泛歐國際體系”轉向“非泛歐國際體系”,未來的國際體系將不能由西方主導,而要更多反映非西方國家的觀念和利益訴求。“未來國際體系的轉型過程雖然也將充滿艱難、曲折,充斥著競爭與衝突,但不會像前兩次國際體系轉型那樣處處充斥著戰爭血腥,更不太可能發生類似兩次世界大戰那樣的全球性戰爭。”⑭這些討論有個共同的特點是,都認為新型國際關係模式的建立必須超越現代國際體系,從非西方文化因素中尋找營養和生長點,其中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更有可能作出自己獨特的貢獻。

  首先,新型國際關係追求的不是霸權的輪替。用“修昔底德陷阱”來討論中美關係似乎成為時下潮流,中美之間必有一戰成為某些人的信條,但其實這衹是一種假想。⑮中國文化的品格決定了中國有可能擺脫西方大國爭霸的傳統邏輯,而在不與當今霸權國家發生衝突的情況下實現民族的復興。依據中國互容式辯證法,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並不必然導致其他大國影響力的下降,中國的崛起並不必然伴隨其他國家的衰落,大國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一種零和遊戲。因此,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應該產生的是一種共生共榮的境界。中國處理對外關係的一條根本原則就是,中國反霸但不稱霸、不爭霸,永遠不做超級大國。中國主張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協商的新安全觀,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恰恰體現了這種共生共榮理念。

  其次,新型國際關係是包容性國際關係。包容性崛起就是不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價值觀念,不謀求消除異己的崛起。一是對體系的包容。儘管中國認為西方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不公正、不合理,造成了中國發展中的一些障礙,但中國也認為這種體系能為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機會,因此在國際舞台上積極維護當前的國際政治經濟制度,並不謀求推翻這種國際體系,避免了崛起過程中對現存體系的衝擊,實現了與當前體系的共存。二是對對手的包容。儘管世界上常有國家把中國當成對手,但中國在外交上從來不預設假想敵,相信矛盾可以通過尋找折中的途徑加以解決。⑯三是對他者的包容。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品格是中國不斷學習、吸收一切文明的先進成果,當前中國主張文化的多樣性,降低了因文化意識形態因素與其他國家爆發衝突的可能性。

  最後,建設新型國際關係的關鍵在於自身的發展。中國文化向來強調內省和自修。在現時代,中國首先要強大起來,才能有資格談論崛起,談論為人類文明作出較大的貢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我國建設發展和對社會主要矛盾進行科學分析得出的重要結論,也是解決中國當前一切矛盾的關鍵。同時要建立和諧文明、積極向上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設和諧社會,推動和諧世界的建立。

  總而言之,在國際體系面臨重大轉型的關頭,非西方文明必然會為新的國際體系的構建作出自己特殊的貢獻。中國的復興和中國文化的品格決定了中國能為擺脫西方大國爭霸的傳統邏輯、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智慧,這也是為什麼即便中美關係受到貿易戰等嚴重衝擊的當下,中國仍然保持足夠的定力,對中美關係充滿信心和期待的原因。中國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已經基於自己的文明積澱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向世界表明和平發展的意圖,表明要構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新型國際關係的意圖,而不做自私而貪婪的權力和利益的攫取者,不做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信奉者,不做霸權的追逐者。中國獨特的文化積澱使中國有能力為新型國際關係的構建提供豐富的營養,中國的發展和復興使中國有能力承擔建設新型國際關係的歷史使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