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汪毅夫:略談國立海疆學校

http://www.CRNTT.com   2021-04-20 00:04:31  


顧盼兩岸(來源: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4月20日電(作者 汪毅夫)1948年編纂的《中國教育年鑒》(第二次第四册)記:“開羅會議時,決定戰後台灣歸還中國,教育部為未雨綢繆計,於民國三十三年派員籌設國立海疆學校,培養台澎幹部人才。校址設福建仙遊”,“(民國)三十四年年初先招行政科民政組兩班,教育組一班,師範科文史組一班,學生共二百餘名。同年七月,因閩海形勢緊張,遷南安九都”,“(民國)三十五年夏,全國複員,該校為策劃未來發展,遷建永久校址於晉江”,“秋季招生,區域擴及南洋各地,並訂定南洋僑校學生保送辦法”。《海疆學校簡史》記,“民國三十三年五月,鑒於海疆建設亟待展開,爰特創設本校,以為培植人才、推進工作之基地。蓋自開羅會議決定以台灣歸屬中國後,以該地制度環境之特殊,及其與祖國隔絕之久遠,自不能不有相當機構與造就幹部,藉為將來因地制宜、施政布教之準備”;(民國)“ 三十五年六月,全國複員,本校奉准遷建永久校址於晉江,改法商科為商業科,下設會計銀行和國際貿易兩組,於師範科下設國文、史地、體育三組,增開南洋史地、教育等類課程,並加重外國語文訓練,以英、法、荷、日為第一外語,南洋各地土著語言為第二外語,本校體制於是遂定”;(民國)“三十五年下學期增設海疆研究室”;(民國)“三十六年元月首屆二年制學生4班卒業,計162人,多服務於台灣等地”。用今天的話說,海疆學校是面向台灣、面向海外的學校,是培養台澎和海外幹部的學校。據曾在該校任教的陳祥耀教授回憶,海疆學校“學生待遇優厚,不收伙食費、學費,又補貼衣服費,以和他校競爭吸引學生”。

  1948年6月,“國立海疆學校第五屆師範專科畢業生為觀察海疆教育、慰問台胞及宣揚祖國文化,特組織台灣教育觀察團”,到基隆、台北、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等地參觀各地高等、中等、國民、職業、女子、幼稚、特殊及社會等項之教育。參觀結束後,部分團員留台服務。我曾見兩份國立海疆學校在台校友名錄,共53人,其服務單位包括:台灣省立屏東中學、台灣省立屏東農校、台灣省立高雄中學、台灣省立高雄第一中學、台灣省立高雄第二中學、台灣高雄市立中學、台灣高雄鳳山縣立中學、台灣高雄岡山中學、台灣高雄岡山第一中學、台灣高雄岡山第二中學、台灣花蓮省立工業職校、台灣花蓮縣立金裡中學、台灣花蓮縣立鳳林中學、台灣花蓮縣立女子中學、台灣花蓮中學、台灣台南省立一中、台灣省立台南師範學校、台灣台南市立東石女子職業學校、台灣台南合作室、台灣省立嘉義中學、台灣嘉義稅捐征稽處、台灣嘉義市立工業學校、台灣基隆通運公司、台灣省立基隆中學、台灣省立台中一中、台灣省立台中二中、台灣台中市立中學、台灣台中豐原中學、台灣省人壽保險公司、台灣省政府會計處、台灣省立第二女子中學、台灣台北師範學校、台灣地政局、台灣省農業試驗所。      

  1950年春季,海疆學校停辦。         

 (作者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