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台灣政策法案與割據邏輯

http://www.CRNTT.com   2022-12-26 00:03:16  


《台灣政策法案》是美國以價值話語、法律手段和身份政治在台灣問題上干涉中國內政的延續。
  中評社香港12月26日電/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暨國際問題研究院副教授、武漢大學兩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研究人員葉正國,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11月號發表專文《從美國政治的割據邏輯看“台灣政策法案”》,作者認為:“台灣政策法案”是以包裹立法的方式將原來散見於美國各種法律政策文件中的涉台條款的集約化,是美國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的重要舉措,也是中美涉台法理鬥爭的關鍵節點。鑒於國內的制度和現實困境,美國政治越來越趨向割據邏輯,議員利益越來越影響國會立法,國會立法日益侵害外交領域行政主導的權力配置,同時國會立法也愈發干涉國際事務,企圖塑造所謂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這也反映在“台灣政策法案”的立法過程中,也勢必影響其未來走向。對此,中國大陸應認識到涉台法理鬥爭愈發激烈,應不斷強化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和法律。文章內容如下:

  9月14日,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這是美國以價值話語、法律手段和身份政治在台灣問題上干涉中國內政的延續。它涉及外交、軍事、經濟、文化與國際參與等領域,不僅強化對台灣地區的軍事和經濟支持,而且改變美台關係的非官方性質,在實際上修改了“一個中國”政策。一旦明年初獲得國會通過,這是自1979年“與台灣關係法”以來,美國對台政策最全面的調整。它也是美國打“台灣牌”的轉折點,進一步暴露了美國的虛偽本質,改變了台海現狀,進而試圖掌握兩岸關係的主動權和主導權。近年來,美國將中國大陸作為主要競爭對手和地緣政治挑戰,以台灣問題作為抓手,不斷將中國大陸的行為貼上軍事威脅、經濟脅迫和價值對抗的標簽,以此在國際社會拉攏盟友,提升被特朗普時期損害的美國全球信譽,進而掌握所謂“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話語權。美國除以四方安全對話(QUAD)、四方芯片同盟、美英澳安全夥伴關係(AUKUS)、美日同盟等機制對中國大陸進行戰略圍堵外,還頻頻曲解“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甚至利用國內立法繞開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法。“台灣政策法案”是以包裹立法的方式將原來散見於美國各種法律政策文件中的涉台條款的集約化,也是將對台政策的新動向制度化和規範化的重要舉措。雖然美國各種政治勢力在台灣問題上有共識,但為了選舉和部門利益等,也存在著激烈競爭,形成了割據邏輯。這也折射在立法過程中,不僅影響著“台灣政策法案”的走向,更是決定著中美涉台法理鬥爭的樣態,有必要對其全面分析。

  一、國會立法成為議員利益的規範表達?

  美國以“自由民主”立國,民眾具有天然的優越感,對民主輸出抱有宗教般的熱忱,認為各國應奉行西方所謂的“普世價值”,才能消弭在價值觀和政治制度上的衝突。在全球化時代,美國產業轉移,政治過於偏向資本,難以發揮好平衡社會的作用,中下階級被剝奪感不斷增加。讓人感覺諷刺的是,政治與資本的結合被一些精英解讀為“民主與自由”的重要構成,但這無以解決美國社會的內在結構性問題,選民的選擇空間並不大,反而讓其越來越複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