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澤(左一)教授在拉美出席國際研討會
|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新興發展中國家如何推進自身的經濟社會改革?這不僅是中國、越南等亞洲轉型國家關注的問題,也是拉美國家正在探索的問題。前些時候,筆者對拉美玻利維亞和智利兩國進行了實地考察。玻利維亞是上世紀著名革命者切.格瓦拉曾經轉戰並為之獻身的地方。智利則是當代拉美經濟市場化程度和社會廉潔度最高的國家。考察這兩個國家有其典型性。恰好在我到玻利維亞達聖克魯斯(注1)的當晚,爆發了震驚世只的、以當地為中心的玻利維亞東部地區動亂。這一不期而遇的情況,使我能在第一時間而且是在前沿對該國的經濟社會進行觀察。離開玻利維亞後,繼而對智利巴切萊特總統執政後的體制演進情況,特別是土地制度問題進行考察。這一親身經歷和考察,引起我對南美經濟體制模式的思考。最深的體會是,包括中國在內的轉型國家改革,應努力尋求社會公正與經濟市場化之間的最佳均衡點。
計劃經濟體制和“激進的自由市場經濟”:兩條路都走不通
通常,人們把南美看成“自由市場經濟”改革的典型。經過考察我感到,這個只定是不夠準確的。從我所瞭解的幾個國家經濟體制的變遷看,南美八九十年代曾經實行的不是一般的“自由市場經濟”,而是一種“激進的自由市場經濟”(有的國家甚至是“刺刀下的自由市場經濟”);而且,不僅實行過“激進的自由市場經濟”,還實行過前蘇聯式的計劃經濟體制。這樣,20世紀人類兩種極端的體制--計劃經濟體制和“激進的”自由市場經濟體制,南美都先後嘗試過。實踐表明,上述兩條路都走不通。
(一)計劃經濟體制,死路一條。
南美有的國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經效法前蘇聯,一度實行過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這方面,前蘇聯樹立的“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智利,是一個突出的典型。
在南美期間,我有幸來到位於智利首都聖地牙哥市中心的總統府地區,看到了阿連德總統當年演講的陽台。1970年,阿連德領導的社會黨聯合共產黨,組成人民聯盟參加競選獲勝,同年11月上台執政,在前蘇聯的影響下,採取計劃經濟體制模式。
1、在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實行“疾風暴雨式的國有化”路線。據資料記載,在阿連德總統執政後不到半年的時間,採取疾風暴雨式的方式,連續頒佈十來項“國有化法令”,把包括外國資本掌握的五大銅礦在內的主要礦山、工廠、流通企業和大部分銀行收歸國有;在農村,徵收3500個大莊園主的530萬公頃土地(平均每個莊園1500多公頃),廣泛建立國營農場、合作農場和“農社”。
2、在經濟運行機制方面,模仿蘇聯的做法,實行嚴格的政府價格管制和計劃供應,據瞭解,政府控制價格的日用商品有兩萬多種。
3、在分配方面,在提高人民福利的口號下,實行平均主義和“大鍋飯”體制。
這樣做的結果,雖然打擊了大資本家和大莊園主的利益,在短期內也取得一些成效,但是隨之在實踐中,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逐步暴露出來:一是國有工商企業管理混亂,連年虧損;二是國營農場和農村合作社缺乏激勵,生產效率下降;三是商品匱乏,供應緊張,導致物價上漲。這種情況最終導致廣大中產階級和人民群眾對政府不滿,給軍隊發動政變提供了口實。1973年9月11日,軍人發動政變,轟炸總統府,阿連德總統遇難身亡。
在阿連德總統生前發表演說的總統府前,我久久不願離去,內心深處尤感疼痛:計劃經濟體制--這個人類20世紀的“幽靈”,不僅對前蘇聯和東歐國家,而且對智利這樣的拉美國家,以及它的人民、它的領導者,也是“死路一條”。
(二)“激進的自由市場經濟”,難解社會公平。
從70年代末開始,智利皮諾切特政府完全改變阿連德政府的計劃經濟體制,採取自由市場政策,尤其是80年代以來,接受“激進的”自由市場經濟的主張,採取更加自由化的政策。而且,皮諾切特實行的這種自由市場經濟,是與其政治上的集權主義結合在一起的。據介紹,皮諾切特軍政府統治時期,先後有13萬人被捕,6.5萬政治犯失蹤,上萬人流亡國外。我把它稱之為“刺刀下的自由市場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