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技術助力,讓科學觸達更多人
http://www.CRNTT.com   2023-05-31 14:21:41


  中評社北京5月31日電/據海外網報導,非接觸式視頻心率檢測、人機交互系統、人工智能繪畫與攝影……中國科學院第十九屆公眾科學日期間,數字技術賦能科普,吸引不少人關注。直播、短視頻、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為科普助力,人們獲取科學知識的方式更加豐富,趣味性、互動性進一步提升。

  在線答題精彩互動

  中國科學院第十九屆公眾科學日期間,多平台互動的科普活動讓科學知識傳播得更廣。例如,B站開通公眾科學日直播專題,網友可以線上隔空進入科研院所活動現場;新浪微博舉辦“科學衝刺 為你而戰”科普競答活動,以在線答題直播的形式展現跨界科學互動;抖音推出VR全景視頻,多側面呈現科技成果、科普場所等。

  中國科技館曾與多地科技館聯合舉辦“同上一堂科學課”活動,邀請航天員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全國20餘個科技館帶來生動的航天科普課。

  技術創新只是科普手段,讓更多人瞭解科學、熱愛科學才是科普的要義所在。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挺認為,科普在手段、方式、機制等方面發生新變化,科技創新、科學普及和技術應用等呈現出交互推動、融合發展的新態勢。科普需要摒棄路徑依賴和慣性思維,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實現全面提升創新。

  據瞭解,多地持續推進科普信息化建設,加快推進科普與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科普數字化應用示範場景,並以雲上展廳、線上直播等多形式多渠道傳播科學知識、展示科技成就,舉辦特色鮮明、亮點紛呈的科技創新活動,充分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例如,在2023年四川省科技活動周暨蓉城科學之夜上,參觀者直呼“科技給飛天夢插上了翅膀”。在活動現場,神舟飛船返回艙VR體驗系統利用虛擬仿真模擬,帶來“點火起飛”“助推器分離”“飛船返回地球”等酷炫體驗。

  “冷”知識也“熱”起來

  從不斷提升科技場館的展示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到發揮網絡科普的作用,各方持續借助技術手段,加快構建大科普的發展格局,進一步讓科學觸達更多人。

  如今,短視頻平台掀起科普熱。比如,“愛科學的吳姥姥”用鐵鍋演示中國天眼,用掃帚模擬宇宙射線;“又皮又萌的奇異博士”將科研實驗做成爆款直播……流量與好評“齊飛”的科普短視頻,打開了科普的另一種方式,讓“冷”知識也“熱”起來。

  著名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一直非常看重科普工作,曾多次表示科學家要走出象牙塔,把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做到無縫連接。2021年6月汪品先正式入駐視頻平台B站,為年輕人科普海洋地理知識,成為網友津津樂道的“網紅爺爺”。此外,還有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加入網絡科普行列,組成了囊括地理、地質、物理、生物等多個學科的“院士天團”,成為目前網絡科普領域的一大亮點。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講師王文超認為,這種方式會進一步加強觀眾的學習意識,在視頻平台上,內容很具象,很容易分解步驟讓觀眾跟著學習,並且可以鼓勵觀眾實踐並拍攝視頻上傳到平台。

  網絡直播、短視頻等新傳播渠道為科普提供助力,人們獲取科學知識的方式更加豐富,趣味性、互動性顯著上升。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創新評估研究所副所長董陽認為,網絡科普聚焦青少年的群體特徵、興趣愛好和知識訴求,將網絡傳播中的時尚形式和創意元素融入專業化科學知識中,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知識傳播,可以啟迪更多人的科學夢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