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美介入南海加強島鏈駐軍 牽制中國海上戰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03 10:56:46  


 
  缺少了海上貿易的支撐,海軍也就成了一種單純支出而無收益的奢侈品。本質上,西方對海上貿易的追求,源於西方工業化以後生產力的極大提高,使得貿易成為確保國家原料與市場的基本手段,由此才進一步衍生出建設海軍爭奪海權的必要性。沒有了這種動力,任何國家對於海洋的興趣都是暫時的。

  中國人真正深入思考海權問題,是在鴉片戰爭以後。外敵堅船利炮的入侵,使得相當一批中國知識分子和官員認識到海洋的重要性,並由此開始關注海權。一時間,中國海上力量出現了短暫的“複興”。

  但是這時,中國精英對海權的認識,大多仍停留於“海權”等同於“海防”,此時海軍與海上貿易仍然是“兩張皮”,海軍仍是一支只能花錢而無收益的力量。當時所謂的“塞防”與“海防”之爭,以及清廷內部關於海軍發展的諸多爭論,其根源就在於此。

  事實上,近代西方海軍的背後,都有發達的海上貿易和與之相應的殖民地作為支撐,而晚清的自然經濟加上少許工業化,很難長期支持一支強大的海軍。與之形成對照的是,日本在針對北洋水師建設海軍的同時,也在著力加強海運力量的建設,以海牟利,這就從經濟基礎上確保了政治決策的持久性。

  甲午戰爭以後至清末民初,中國知識階層開始反思海軍建設和海權問題。民國政府曾提出過龐大的造艦計劃,僅1913年提出的“第一次置艦計劃”就要求建造30艘巡洋艦。然而,由於彼時國家尚未實現工業化,這種對於海軍的追求只能限於熱情,實際上根本無力追求海權這樣遙遠的目標。

  新中國建立後,包括決策者在內的社會整體對海權的認識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