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文藝批評的鋒芒哪去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20 09:46:10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有篇文章的絕大部分篇幅在表揚他的同時,進行了這樣的總結:“何建明開始從新聞化邁向文學化。”他認為這句話指出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新聞性強於文學性,“我是從新聞職業轉到文學創作的,文字的表達和語言的表達可能不如人家。這個批評比較準確。”

  真誠的批評因稀缺而顯珍貴。邵燕君提到,一位作家朋友說過,如果他寫了一個自己都覺得不怎麼好的作品,批評家反而說一堆好話,他從內心深處是看不起這樣的批評家的。

  “作為主辦方,我們也不太願意請只說好話、空唱高調的批評家。”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胡平說,現在越來越多的批評家也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據他觀察,每年經常有京外的作家到北京開研討會,在會議的籌備階段,作家對自己的作品都是信心百倍的。但研討會一結束,他就明顯感覺到作家的情緒消沉了不少,因為研討會上不乏專家的批評。

  《文學自由談》雜誌副主編黃桂元說批評家不可對作家求全責備,社會對批評家也不能求全責備。他認為,“深刻的片面強於膚淺的全面”,因為“真理往往就是在深刻的片面這個左右碰撞當中獲得發展,就跟走路一樣,先邁左腿再邁右腿,不可能兩條腿同時向前邁進。”

  6月2日,邵燕君參加在京舉行的《古爐》研討會。在發言時,邵燕君提到:“賈平凹今日的寫作路數與其說是古典的不如說是現代的,與其說是傳統的不如說是代表先鋒實驗性質的。所有讓叙述流暢起來的慣常通道被堵死了,但是遺憾的是以此為代價換來的又確實是一些雞零狗碎的日常細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