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文藝批評的鋒芒哪去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20 09:46:10  


 
  她的發言立即得到了中國作協研究員牛玉秋的認同:“我覺得邵燕君的發言非常有意義,從她的閱讀可以發現一些問題。”研討會結束時,賈平凹表達了對批評家的敬意:“好多人認為評論的意義不是很大,但是對搞創作的人來講,會從中吸收很多東西。”

  目前“新批評”專刊出版了兩期,刊登了對《古爐》和郭敬明現象的系列評論,還涉及文學批評缺乏盛氣、張愛玲《小團圓》格局“小氣”、散文年選質量堪憂等尖銳話題。文學評論家雷達說,看到這些文章讓他特別激動,“我當時還想,我自己要寫篇東西。”

  近來,重振文學批評、文藝批評、文化批評的呼聲不斷傳來。《人民日報》5月6日發表了《“文化批評,我拿什麼來拯救你”》,嚴肅地指出:“文化批評的時尚化、邊緣化、口語化、散文化、紀實化、低俗化,批評家們對於重大文化現象的缺席、缺位、失語、亂語、無序膨脹,使批評載體滑向媒體化、口號化、紅包化、核心刊物化,這些是文化批評喪失生命力、降低文化品位的重要原因……”

  《光明日報》的“文學評論”開辟“你說我說.我看文藝批評”專欄,至今刊出《文藝批評不是工業產品》、《文藝批評要馴服市場的“野性”》等9篇文章,對文藝批評的現狀進行了全方位、有針對性的批評。

  “‘新批評’面對問題直言不諱,體現了敢於擔當的姿態。支撐這種勇氣的正是一種使命意識,旨在革除文學評論界的弊端,營造健康的批評生態。”作家彭程這樣認識“新批評”專刊所體現出的獨立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