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生態文學步入“後狼圖騰時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25 10:27:40  


  中評社香港7月25日電/《中國藝術報》報道,文學作品作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是作家以詩性智慧對天、地、自然及社會人生進行的一種探索。它既是人“關心自我”存在方式的體現,更是人“詩意生存”理想的呈現。人在本質上是詩意的生存者,但現實生存的危機四伏,卻使得人們在不斷關注生存現狀的同時,又時時追尋“詩性”的生活,因此,文學成為人類探索生存困惑和找尋詩意生活方式的一種方式。生態危機是生態文學產生的前提,生態文學是文壇對生態危機的積極應對。中國當代生態文學發展經歷了側重社會功用的報告文學“發生期”,展示詩性智慧的“發展期”,向社會功用與詩性智慧相結合的小說“深化期”轉化。作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生態文學表達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現實願望及“詩意栖居”的生活理想,既是作家“關心自我”存在方式的體現,更是人“詩意生存”理想的呈現,顯現了“詩”、“思”、“史”三者融合的文學品格。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現代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由於長期以來對環保問題的忽視,不得不直面生態惡化的後果:土地沙化、河流斷流、大氣污染、森林資源枯竭、珍稀動植物滅絕等現象頻繁發生,大自然向人類敲響了警鐘……生態危機引起人類對文明的自我反思。許多思想家認識到人類普遍面臨的全球性生態危機,起因不在生態系統自身,而在於人類自身的文化系統。“生態焦慮”作為當代世界性的文學母題,它背後深度關切的是文明的盛衰。中國當代生態文學自上世紀80年代展示生態危機,顯露生態意識;90年代,反思經濟發展方式,探討經濟發展與生態和諧的關係。從激情呐喊,犀利批判,到追尋“詩意栖居”的生態理想,體現出文學社會功用與詩性智慧結合的發展趨勢。隨著中國生態危機的加劇和作家生態意識的增強,21世紀以來,小說繼報告文學、詩歌之後,成為中國生態文學的生力軍。姜戎的《狼圖騰》、賈平凹《懷念狼》、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等作品,通過生態事件塑造生態人格,表達生態理念,不僅體現了作家鮮明的生態意識、大地倫理和生命關懷,更顯現出生態文學的詩性品格和執著的詩性追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