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生態文學步入“後狼圖騰時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25 10:27:40  


 
  其實,這兩部小說並不是當代文學中惟一以狼為表現對象的小說,王鳳麟的短篇小說《野狼出沒的山谷》面世比較早,還有沈石溪的《殘狼灰滿》、雪漠的《獵原》、郭雪波的《狼孩》等作品從各自不同的視角出發,為我們描繪了狼的世界,狼與人的糾葛。只不過《懷念狼》和《狼圖騰》的影響更大,意義更深遠。也可以說,正是這兩部小說,形成了當代中國生態文學的狼圖騰時代。狼圖騰時代的精神標誌和文化症候是動物倫理的突顯。20世紀90年代,尤其是新世紀以來,生態文學創作中大量以動物為表現對象的小說集中出現。如葉廣岑的動物系列小說《老虎大福》《狗熊淑娟》《熊貓碎貨》《黑魚千歲》;陳應鬆的以神農架為背景的中篇小說《豹子的最後舞蹈》《鬆鴉為什麼鳴叫》。2007年,李克威發表了廣受矚目的《中國虎》;2007-2008年,楊志軍完成了他的《臧獒》三部曲;安徽作家劉先平的“大生態文學”系列將探險和童話結合起來,通過對動物世界的感性生命表現,營造了和諧神秘的大自然審美空間。這些作品都是以動物為題材,都涉及到人與自然與其他生命之間的關係,是迄今為止兼具思想深度和藝術價值的生態文學作品。狼圖騰時代的文化動力是大地倫理和敬畏生命,是對生態危機的深度思考和對萬物生命的尊重。由此,文學走出了人學的範疇,進入重建生命哲學的領域。由“狼圖騰”所形成的後寓言和後烏托邦,為新世紀中國生態文學標示了新的思想高度。

  正是在自然“返魅”與深切思考中,當代作家擺脫了工具理性羈絆,將自己還原成一個真正謙卑的人,用自己的感官和心靈親近自然,反思生態,憧憬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境界,建立人與自然之間全方位的、多向多元的審美聯繫,在“關心自我”存在方式的同時,更注重“詩意生存”理想的呈現,由此,使生態文學成為人類探索生存困惑與追尋詩意生活的獨特的文化景觀。中國當代生態文學的探索與實踐,是文壇對中國生態危機的積極應對,體現了文學在工業化時代對生態問題的憂患意識。生態文學展現生態危機,凸顯生態意識、批判唯經濟發展觀,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新型發展模式,拓展了文學的創作視野,凸顯了文學的使命傳統。中國當代生態文學從“激情呐喊”到“詩意栖居”的發展脈絡及其反應的深層文學本質表明:優秀的生態文學作品應該是“詩”(詩化的文學語言)、“思”(作家對生態意識的思考——文學的社會功用價值)、“史”(反映人與自然關係發展演變的歷史)三者之間的交融與互滲,而不應偏廢任何一方。生態報告文學側重於“思”的憂慮,生態詩歌展示“詩”的本質,生態小說則在二者基礎上,致力於“思”與“詩”的結合,並力圖追求“史”的品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