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中架構”特點與實質
(一)“大一中架構”特點
1、富有善意不符現實。
五原則不乏善意與建設性。一是尊重現狀,不片面改變現狀,意味著不主張“台獨”,就其中的綠營人士而言算是一種進步,值得鼓勵。二是消除敵對,維護和平與安全,不與外國簽訂不利於另一方的軍事攻防協定。這在當前東海、南海形勢緊張時刻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三是“大一中架構”多少保留了幾絲“一中”的想像。四是力圖促成兩岸政治整合,尋找解決兩岸政治分歧的方案,並為兩岸未來保留發展與詮釋空間。
可惜的是,五原則只在乎藍綠的和解,偏重於國、民兩黨的主張,忘卻兩岸的現實及其對於和平發展的關照。具體內容有悖於一中原則,弱化一個中國框架,存在模糊空間,導致和平發展的更多變數,較可能更加有利於兩岸不統的永久化、固定化,既不現實,也不合理,更不可行。
2、綜合有餘而創新性不足。
以“大一中架構”為核心的《處理兩岸問題五原則》,分開來看,其實每一條都沒有新意。“不片面改變現狀”有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以及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影子;“分治政府”與馬英九的“相互承認治權”異曲同工;“一中”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接近;要在“大一中架構下”“兩岸共組不完整的國際法人”,與張亞中的“一中三憲”、黃年的“大屋頂理論”有重疊的部分;“加入聯合國”是“獨派”的主張,因此“大一中架構”可謂是對藍綠各方現有兩岸關係定位理論的物理綜合。不過“大一中架構”卻沒有能夠讓這些觀點進行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理論。
3、模糊有餘而戰略性不足。
台大張亞中教授、淡江大學王高成教授等質疑“大一中架構”對於兩岸雙方的主權定位究竟是“主權互相重疊”,還是互不隸屬,甚至是不是“先獨後統”沒有說清楚。對此,蘇起的解釋是“政治現實中很多事情不能說太清楚,應該保留一些模糊的空間”,“有時候一定程度的模糊,是美麗的。”施明德也表示“學理可以有很多爭議,但政治家是來解決問題的,未必要進入到細節中,否則反而阻礙問題的解決。”(8)然而,既然《處理兩岸問題五原則》提出的目的是為了化解藍綠內鬥與兩岸僵局,因此也應該涵蓋兩岸三方都能接受的兩岸關係定位。但是“大一中架構”既沒有說明當前兩岸政治關係定位,也沒有說明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歸屬,若將其作為兩岸關係發展的藍圖或兩岸展開政治對話的基礎,缺乏戰略高度。
4、理想有餘而可行性不足。
“五項原則”試圖通過囊括政治光譜的各個段位,進而贏得各方的支持。對此施明德表示“這是不可分割的5個原則,全部是一體的,不應簡單或片面化解讀,‘這是套餐,不能單點’”,並強調:“純粹的台灣中國一邊一國,可能性滿難的,但要台灣變成中國的一部分,也是不可能,所以大環境來看,至少要有智慧構成一個統中有獨、獨中有統的安排。”(9)“五項原則”作為一個綜合體似乎藍綠各方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觀點,同時又有無法接受的部分。要各方通盤接受,等於是要接納相對立的觀點,缺乏可行性。因為“統”與“獨”本來就是二元對立的關係,所謂“統中有獨、獨中有統”只是文字遊戲,不可能實現。而“五項原則”中兩岸“雙方已從交戰政府轉為分治政府”、要用“大一中框架”取代“一中原則”、“兩岸共組不完整的國際法人”等主張目前也與大陸的對台政策相悖。大陸對目前兩岸關係的定位是“1949年以來,大陸和台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10)因此“五項原則”難以獲得大陸的認同。
(二)“大一中架構”的實質
1、“大一中架構”是曲解“一中”的變相“一中一台”論。在“五項原則”中,雖然沒有明確說兩岸是“國與國的關係”,但是在對“大一中架構”的闡述中表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起,即已並存於世”,“一中原則已被部分人士窄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名詞,既無法呈現現狀,也難以被台灣人民接受,建議以‘大一中架構’取代”。其中明顯暗指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不再是“一中”的組成部分。而所謂“兩岸共組不完整的國際法人”,根據施明德的解釋“完整的國際法人就是國家,不完整國際法人是指享有部分主權的組織,如歐盟、聯合國、邦聯或國協,但兩岸不要套用舊名詞,否則無法展現未來的可能性,形式可由雙方討論”。(11)言下之意,要先承認兩岸是兩個獨立的國家,再由這兩個國家組成一個聯盟或邦聯,這無疑是要“領土及主權及於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與“領土及主權及於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國與國”的聯繫。
尤其是“五項原則”明定“彼此也享有參加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及與其他國家建立正常關係的權利”,參加聯合國,建立邦交國都是主權獨立國家才擁有的權利,如果“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各自成為聯合國成員,各自與同一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那麼即使二者還有一個所謂的“大一中框架”作為連接,也無疑將成為事實上的兩個國家。施明德提出“五項原則”後,又在《給年輕人的一封信:關於統獨》中公開表示“台灣現在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她的名字,這是事實。”這樣層層遞進之下,施明德將“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並立,再將“中華民國”與“台灣”劃等號,無疑是層層包裝的“一中一台”論。
2、“大一中架構”是以“獨台”為基礎的變形“台灣前途自決”論。
“五項原則”第一條就開宗明義“尊重現狀,不片面改變現狀”。然而“現狀”是不斷隨著時代變遷而變化的,所謂“不片面改變現狀”,尤其是結合第五條中的“雙方承諾不使用武力”,其中要固化台灣“現狀”的意味儼然成形,而永久保持現狀根本就是“獨台”的借殼上市。
兩岸可以共享一個中國的主權,但主權絕不容分割。對於兩岸在主權上是否有重疊的問題,蘇起提及“未來將交給有公權力的人,用公投方式決定,並帶領兩岸慢慢向前走。”(12)陳明通表示“因樂見藍綠在兩岸議題上和解,遂願意擔任共同發起人”,(13)並強調“最重要的是,任何方式、方案、倡議,最終仍要由2300萬台灣人民透過公投決定;台灣人民才是台灣的主人,各個世代都要一起決定台灣的命運,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則。”(14)可見,“大一中架構”本身對主權問題的回避,及其發起者對台灣未來發展邁向何方的表述,都表明“大一中框架”實際暗含民進黨所謂“台灣住民”決定台灣未來的“台灣前途自決”論,而非通過兩岸協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大一中架構”影響
1、對藍綠雙方的兩岸政策影響有限
雖然倡議“大一中架構”的人士曾身處藍綠兩大陣營,但目前其民間人士的身份難以代表以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方向。而從國民黨和民進黨對“大一中架構”的回應來看,基本都保持了各自為政,堅持原先立場的態度,並未接受“大一中架構”。
對於“大一中架構”,馬英九辦公室發言人殷瑋重申馬英九對兩岸關係的看法是“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現狀,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基礎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陸委會”也公開表示“大陸政策核心是以台灣主流民意為依歸,並正視兩岸分治現實,‘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是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最重要基礎”。對施明德等人的建議,“陸委會”表示“台灣社會目前最大的共識就是維持現狀,對此複雜政治難題,政府尊重各界理性客觀探討,但是並非現階段兩岸關係發展的當務之急。”(15)
施明德曾任民進黨主席,陳明通是現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兩岸政策重要幕僚,對於“大一中架構”,蔡英文表示:“有人願意替台灣想事情,是好事一件,但這件事情是困難的,因社會還沒有具體共識,台灣目前最重要的,是有一個共識的基礎,同時也希望中國尊重台灣或中華民國的主權存在,將來很多事情才有討論的可能性。”(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