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鐵上啃雞爪隨地亂吐,被指出後又滿口臟話,被網友們戲稱為“鳳爪女”的某女士成了“網紅”,相關視頻傳遍網絡。
不遵守社會公德,被指出後毫無悔改之心,反而出言不遜,“鳳爪女”確有必要加強修養,切實提升個人素質。
值得尊敬的是,在視頻中,某位老者在指出“鳳爪女”行為不妥後,轉而勸說其他指責者:不必爭吵,我們提醒一下她就可以了。老者的提醒,揭示出日常道德實踐中的困境:道德的標准相對模糊,需互相監督方能落實,而在此過程中,難免出現罰大於過的情況。
“鳳爪女”破壞了公共環境,且惡語傷人,但即使有過,是否就應被“人肉搜索”?是否因此喪失了隱私權?可在道德義憤下,人們很少會關注這些細節,而違法者衆,在客觀上又構成了法不責衆的事實,而用非善的手段去實現善的目的,這至少不能讓人心服口服。
當然,不應指責挺身而出的人,如果人人都不出頭,就很難建立起公序良俗。孔子說“當仁,不讓於師”“仁者必有勇”,即包含了這方面的意思,在壞行為面前,孔子不僅不贊賞那些只內心默默指責一番者,反而批評他們為“鄉願”,并說“鄉願,德之賊也”。
那麼,面對這一困境,究竟該怎樣去解決?既要照顧“鳳爪女”的感受,又要鼓勵人們見義勇為,如何把握好這個度呢?
其實,從該個案看,真正讓人不滿的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不能亂扔亂吐,這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竟有人不知道?別人已指出來,為何還振振有詞?好好說話就是,為何出口成臟?讓人們感到崩潰的,是“鳳爪女”的行為大大超越了底綫,正是它引發了集體性的憤怒。
道德之罰從來不是件容易事,許多個案需轉換視角,予以了解同情,方能做好判斷,可該個案實在是太容易判斷了,哪怕是黃口孺子,亦知是非,怎麼成年人反而不知道?這是真糊塗,還是裝糊塗?
值得憂慮的是,在我們的社會中,恰恰是這種答案很明確的常識經常遭遇挑戰,越是底綫,越有人去突破。這說明,我們的公共品質還有待提高,一些本應在小學就解決的問題,居然到了中學、大學都沒解決,而是直接交給社會博弈,可你都是成人了,社會也沒法再給你發回去重新培訓,而類似BUG越多,大環境就會越壞。那麼,正在學校中的孩子們,他們畢業後會不會也如此?
有爭議,不完全是壞事,但總徘徊於最基本問題,長此以往,則社會效率下降,文明質量不高,指責“鳳爪女”不難,但重要的是如何根治這一現象。也許,可以參考國外經驗,大幅提高懲罰力度,并將一些突破底綫的行為列入輕罪,不失為治理之道。(來源:北京晨報 作者:蔡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