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新中國流行語變遷記:有的消失 有的沉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0-24 10:19:02


  中評社北京10月24日電/“同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破四舊、立四新”“五講四美三熱愛”“萬元戶”“I服了You”“囧”“給力”“香菇藍瘦”……有哪些詞兒您曾天天掛在嘴邊?有哪些詞兒讓您摸不著頭腦?

  流行語,一個國家的“口頭禪”。它們在大眾中口口相傳,承載著各個時代群體的集體記憶。它們像社會生活中一根根敏感的神經,潛入一個民族或國家的肌理之中。新中國成立後,漢語流行語經歷了哪些變化?其中的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何在?弄清這些問題,對於處在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來說至關重要。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

  政治價值主導社會流行語

  這個國慶節期間,長期從事語言學教學的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駱峰,回到湖南老家看望90多歲的姑媽。讓她驚訝的是,雖然老人年事已高,但依然清晰地記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些歌曲的歌詞——“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對共產主義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一大二公”等流行語更是記憶猶新。

  如果給新中國60多年來的流行語做一個簡單的劃分,會發現這樣一個奇特的現象,以1979年為界,在此以前,社會流行語一般與政治相聯。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有了自己的社會文化理想——共產主義,充滿了建設激情;但人們對共產主義的理解有明顯的烏托邦色彩。”駱峰表示,“同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鼓足幹勁”“力爭上游”“趕英超美”“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等流行語,都是當時人民精神面貌和生活常態的真實反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