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36家企業污染政府買單 央視評論:是對法治的污染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1-23 15:16:55


  央視新聞微信公號11月19日報道,36家企業排污,地方政府代繳排污費上千萬元,這樣的事情近日被曝光,一時引發輿論聚焦。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像愛護眼睛一樣呵護生態,應該成為全社會的共同使命。然而,像江西樂平,企業搞污染、財政幫買單,令人大跌眼鏡。

企業污染、政府買單、群衆受害的困境該破了

  這并非孤例。政府為企業制造的污染買單已多次出現,如湖南湘和化工廠的鎘污染、福建上杭紫金山銅礦的水污染等,都導致了嚴重的生態災害。

  相較而言,有的是因污染引發了公共事件,政府動用公共資源來“擺平”;有的是政府當起了企業污染的“庇護人”,挪動財政資金替企業“繳費”。不管哪種情況,都不該一而再地出現,甚至熟視無睹、任其發展。

  怎麼治?需要清晰的答案。

  毫無疑問,群衆是最大的受害者。簡單算算,為36家企業代繳的排污費過千萬元,如果把這筆財政資金用於環境治理、民生建設,將會產生不小的、看得見的效果。相反,一大筆財政資金成為部分企業污染的代償,在某種程度上既縱容了企業排污,又將污染代價轉嫁到普通老百姓身上。如此,一種“越污染,越袒護,越放肆,越污染”的惡性循環,造成的損失何止千萬?“企業污染,群衆受害,政府買單”的困境,該破了。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