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朋友圈最火的小視頻非《啥是佩奇》莫屬。一個流動的中國,每個人都在努力奔跑,每個人都是追夢人。但是,當年邁的父母追不上我們奔跑的腳步時,如何用寶貴的團圓時光來彌補兩代人之間因生活環境迥異而造成的隔閡?面對春運的“一票難求”,越來越多在城市裡打拼的人們,選擇讓父母像《啥是佩奇》裡的李玉寶老人那樣,從家鄉到城裡過年。這種現象被稱為“反向春運”,據媒體報道,今年“反向春運”的人數比往年增加了兩倍以上。
“反向春運”風生水起,打破了春運一邊倒的“單向流動”格局,提供了一種把“鄉愁”接到城裡的過節選項,如果放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考量,不失為一種城鄉融合的新範式。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中國人“回家過年”都是這個星球上壯麗的景觀。“春運”這個詞包含著豐富的內容,遠遠不是交通領域所能概括。回家天經地義,而返鄉的體驗,卻并不全是美好。每年春節,都會有出自都市白領的“返鄉手記”爆紅網絡,低吟著各種口音的“回不去的鄉愁”;而那些披著搞笑外衣的“春節自救指南”“春節裝腔指南”,道出的卻是返鄉青年不為父母鄉親理解的心酸和疲憊。
一邊是融不進的城市,一邊是回不去的故鄉,或許有人會說,這是現代化進程中難以避免的局面,但是,“反向春運”卻為化解這種“成長的尷尬”提供了契機。對於長年生活在農村的“原生家庭”來說,春節期間的大城市游,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城市化體驗。盡管多數老年人的世界觀已然固化,但是短暫“逃離”原有社會關系,身臨其境地感受城市的社交禮儀和過年文化,還是能讓他們認識到,城市生活“繁榮”與“艱辛”并存,被自己視為家族驕傲的子女,也不過是大城市裡萬千普通人中的一員。
更進一步說,當世界被現代化交通工具和網絡技術拉平,城市不但吸引走了大多數農村青年,也開始吸引他們的父母。無論是否看得懂《小豬佩奇》,大量老年人離開故鄉進城過年都將成為一種趨勢。這種新的互動方式,對緩和兩代人之間由於生活環境不同所造成的隔閡不無裨益,也只有這樣的互動多起來,改善代際關系才能成為一種可能。
還有6天就要過年了,今年春節,或許會有完全不同於白領“返鄉記”的父母“進城記”出現在我們的朋友圈,讓大家從中收獲理解與關愛,而不是抱怨與隔閡。(來源:嘉興日報 評論記者:汪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