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拯救實體書店,目標該指向哪
http://www.CRNTT.com   2022-02-19 09:47:03


  中評社北京2月19日電/光明網評論,這幾天,陸續有一些實體書店倒閉的消息傳來。比如上海首家推理小說店“孤島書店”宣布3月關停,而這家書店開業僅1年。除此以外,武漢百草園書店、北京盛世情書店、上海復旦舊書店、北京參差書店等頗具知名度的實體書店,都在2021年結束營業。網紅連鎖書店言幾又也於去年年底曝出經營困難。

  實體書店不如意的新聞時不時傳來,每每總能引發公眾的哀嘆。為了拯救實體書店想的辦法也很多:政府補貼、書店+咖啡(奶茶、文創、景觀)、舉辦文化沙龍等等,也有人提出書籍限價的辦法,即網上網下一個價,拉平網店和實體書店的價格差。

  仔細想想,這其實是很獨特的景觀。幾乎沒有哪個行業能夠引發這麼顯著的同情,社會幾乎是想盡辦法挽留實體書店。這可能是一種文化執著,來自於對書店集體無意識的符號化,它是文化象徵,大街小巷應該也必須有書店。

  但如果放到市場經濟的規律裡衡量,也能發現其中的吊詭之處。實體書店不振,來自於需求不足,即沒有那麼多人需要到實體書店購買書籍。而社會形成的共識是,即便需求不足,也必須創造出需求,甚至反向對消費者形成某種規訓:你應該購買書籍。在以迎合為主要姿態的銷售行業裡,這近乎是不可想象的。

  這樣是否足以讓全社會去實體書店購書,恐怕仍有待觀察。但這種對實體書店的文化渲染,事實上已經帶有某種悲情色彩,比如在相關報道裡,總能看到“堅守”“壓力”“自救”這樣的措辭。

  其實轉念一想,書籍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是這個商品本身,抑或是其中蘊含的知識?今天書籍消費不夠理想,其實換個思路想,是否意味著獲取知識的途徑變得多元了?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